内窥镜: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图片报道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一个石油工人的“突破”之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凌波   发布时间:2023-06-21 08:25   编辑:童洋

杨永磊正在焊接修复机泵部件。李凌波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有点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材消瘦、中等个头的中年人,就是在青海油田、中国石油集团乃至全国工业企业系统大名鼎鼎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杨永磊。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电焊工,杨永磊在32年时间里,参与格尔木炼油厂设备装置检修550余次,消除了多次装置非计划停工安全隐患。作为全国同行业知名技能专家,他还多次参与重点炼油化工企业检修、维修中的疑难杂症”会诊,解决了多项焊接难题。他所带领的工作团队,研发创新成果丰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600多万元。

  一个初中生,通过参加工作后的不懈努力,拥有36项国家专利、6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出版美国标准33篇,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石油工人的辉煌和传奇。

  日前,笔者在青海油田听他讲述了自己突破,再突破”人生成长轨迹中的9“第一节”

  第一次举手宣誓

  “1991年10月,我16岁,到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简称‘格炼’)当了一名电焊工。格炼是个新厂,全厂210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0.8岁。记得刚进厂不久,我和厂里的580多名职工参加了厂工会组织的爱岗敬业宣誓大会。当举手宣誓的时候,我就想,我要一辈子坚守自己的誓言,当一名好工人,为自己争气,为企业争光!”

  第一次带油焊接

  经过几年的磨炼,我的焊接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按车间主任的话说,可以挑大梁了。1999年年初,我第一次带轻质油焊接,这是对我焊接技术的一次检验。当时,格炼外输柴油管道开裂,厂内油罐又全部蓄满,炼油装置面临憋停,而这条管道是保证西藏用油的‘生命线’,如果停输,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非同一般。在场的焊工犯难了,一群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应对的解决办法。这时,领导派我赶到现场,我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际情况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带油带压焊接。在场的所有人员都震惊了!有人问,‘这行吗?太危险了吧?!’我告诉大家‘要是着火了,小火我自己灭,大火你们就往我身上盖沙子。随后,我跳下沙坑进行焊接作业。由于焊缝位于管道的下方,焊接难度极大,我以平日里练就的本领,用了两个小时把漏点安全密封,避免了一次非计划停工,消除了安全隐患,挽回了格炼形象。”

  第一次考技师

  “2001年,厂里通知我参加技师考试,我非常高兴、也很激动,当时格炼装置正在检修,工作很忙,我就利用下班时间坚持练习焊接,每天练到晚上11点才回家,再复习2小时的理论知识,就怕失去这次机会。考试时,题库里的高级工技能知识我能倒背如流。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当年顺利拿到了技师证书。2004年,青海省焊工技能大赛时我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就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第一次写论文

  我写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浅析焊接进度慢的原因》,主要论述在柴达木涩北气田焊接施工中,我为什么比别人焊得快、质量好,阐述焊接迟缓的原因和快速高质量焊接操作的具体过程。题目有了,如何用文字一一描述出来,对我来说确实是难上加难。为了撰写这篇论文,我脑子里不断地琢磨,晚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句话一句话地衔接,第一天写百十字第二天改,改完再写一点,第三天再改,不行就重来,不知有多少次推翻重写。就这样,写中学,学中写,经过75天的时间,我终于写完了第一篇论文。谁料这篇论文还获得了青海油田专业技能论文优秀奖。”

  第一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我第一次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是一种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的焊接工艺》,授权时间为2015年6月。其发明缘由是,工作中常常遇到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焊接,而由于两者的化学成分、导热系数、熔点及各种机械性能都有着极大的差异,焊接难度与同类材质焊接相比要大得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研发了一种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新型焊接工艺,对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接头进行有效焊接,一次性合格率达91%以上,与原有工艺合格率相比提升了20%左右,进一步提高了焊接质量、降低了成本,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第一节

  通过参加各类交流,了解到各行各业都有撰写、编辑并出版书籍的技能人才,我非常羡慕和向往,但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写作能力的限制,一直不知从何下手。就在2016中国人以根据生产实际附上相应案例。回到格炼后,就开始策划我的第一本书籍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与运作范例》,结合自己的具体经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用了30中国人3000册。此书受到同行读者一致好评,很多技能专家及其工作室还在‘传、帮、带’活动中引用借鉴了书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方法。”

  第一次领衔技术创新工作室

  “2012年4月,青海油田成立了‘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10多年来,工作室一直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目标,共研究课题130余项,其中38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11项投入实践应用;29篇技术和技能论文发表于全国性期刊;6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技术被命名为厅局级‘十大绝技绝活’,24项技术获得厂处级奖励;提出90余项合理化建议,格炼有关焊接技术、装置操作工艺优化等方案的初稿,以及焊接质量专项控制方案,也都出自工作室,为厂里管控项目建设、装置改造及检修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检修维修和应急抢修外,还参与生产装置工艺调整万余次,极大地促进了高原炼厂的安全环保管理和经济效益提升。”

 第一次外出解难题

  由于严重炭化,2017年,新疆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化肥厂转化炉炉管修复后反复开裂,严重影响正常投用。工作室成员应邀千里奔赴塔西南化肥厂,协助解决该厂转化炉炉管焊接难题。为保证一次性修复成功,工作室成员详细了解该炉管实际运行与以往检修情况,对母材进行金相分析、断口检验,了解化学元素的烧损情况和晶粒变化。根据分析报告,参考原有工艺和相应案例,结合使用情况,与其他技能专家工作室共同制定了新的焊接方案,并通过专题会议和焊接专业技术专家审核后投入应用,使一次性裂纹控制率保持在90%左右,与过去相比增长了30个百分点,效果很好,得到塔西南化肥厂领导和行内专业人员的一致好评。”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2020年11月24日,我身着正装,带着紧张与崇敬,带着骄傲与荣耀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走进大会堂,我感受到了一种神圣与自豪。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份至高荣誉,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柴达木这片神奇的土地,感谢青海油田和格尔木炼油厂对我的培养,特别是管焊班和工作室的所有同事,可以说,我的每一项荣誉和成果都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劳动,所以我的荣誉也是大家的荣誉,更是管焊班和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我站在人民大会堂时想说的话。”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广告服务|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电子邮件:webmaster@qhnews.com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国际比较项目19000163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