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警法考试>公安院校统考>备考资料>

公安院校联考行测假设句的言下之意,你读懂了吗进入阅读模式

公安院校联考行测假设句的言下之意,你读懂了吗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4-02-19 11:52:29|来源:中公警法考试培训网 张倩

判断意图作为片段阅读的一大重头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准作者态度所在,而文段里的句子是有轻重之分的,做题时自然要找那个重”。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来看看可以摸索作者态度的一类句子—假设句。

一、假设句的标志

假设句就是假定一种情况,陈述在这种假定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或提出问题。它总会带着标志词出现,也就是假设词,例如“如果…就…”“若…则…”“只要…就…”等。这些词一出现,我们就要敏感一点,作者的某些态度可能在这里了。

二、假设句的言外之意

为什么要重视表达一种假定情况的语句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假设的情况来强调自己的观点或态度。所以当文段中出现了假设句,其中的相关内容就是作者想要重点突出的。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解读者就要闻弦歌而知雅意”,好比题干指出假如用这种方法,结果很糟糕”,那言下之意就是最好不要这样做。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读懂作者在假设句背后的强调内容。

【例】 “微阅读”,是伴随手机短消息、网文、博文的出现而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尽管关于微阅读”价值的认定还处于争论阶段,但碎片化的信息导致碎片化思维这一结论显然是成立的,而且已经有了不少例证。如果过度沉溺于微阅读”,其实用性和消遣性会在无形中消解少年儿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从而影响到少年儿童对知识的吸收。

这段文字意在:

A.“微阅读”兴起的前提条件

B.第13页微阅读”在少年儿童中渐成趋势

C、。提醒少年儿童不要被微阅读”所掌控

D.分析”微阅读”对社会知识传承的影响

中公解析】答案选C、文段首先介绍了微阅读”的兴起;继而介绍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少年儿童的微阅读”渐成趋势;然后进一步指出微阅读”导致碎片化思维是成立的;最后用假设句强调少年儿童若过度沉溺于微阅读”会影响其对知识的吸收。整体上文段对少年儿童中流行的微阅读”状态是不认同的,意在提醒他们不要过度沉溺。A项目“微阅读”兴起的前提条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B项目“微阅读”在少年儿童中成为趋势为背景论述,非文段重点,排除;C类项的提醒符合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是让少年儿童不要沉溺在微阅读”中的同意转述,保留;D项目“社会知识传承”不是文章意在说明的,也未涉及文段重点论述的少年儿童”这一主体,排除。故本题选C、

文段少有无端的假设,所以大家在日后做题过程中要对假设句加以重视,不要掉以轻心。

(责任编辑:张凤娇)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