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疗卫生招聘>备考资料>口腔学>

医疗卫生考试口腔学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10个:牙周病总论进入阅读模式

医疗卫生考试口腔学专业知识:知识点总结10个:牙周病总论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2-11-14 15:58:01|来源:中公医疗卫生网

1.牙菌斑: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2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2)细菌黏附和共聚;(3)菌斑成熟。

3.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早期菌斑增长较快,成熟时则较慢,9天后便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发展成熟达高峰。

4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性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5牙菌斑生物膜的生态学-红色复合体包括:福赛坦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

6.:(1):G+(有效性)。(2)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3)妊娠期龈炎:中间普氏菌。(4)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具核梭杆菌。(5)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伴放线聚集杆菌。

7牙石: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沉积而成。刷牙无法去除,其表面覆盖着大量的菌斑。

8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上皮屏障、吞噬细胞、龈沟液和唾液。

9.(AL):(沟)底至牙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即临床附着水平(CAL)附着水平=探诊深度-牙釉质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若有龈退缩,则附着水平=探诊深度+龈退缩的距离。美国铝业公司是反映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无附着丧失是区分牙周炎与龈炎的重要指标。

10牙槽骨破坏的形式:(1)水平型吸收;(2)垂直型吸收;(3)凹坑状吸收;(4)其他形式的骨吸收:反波浪形。

(责任编辑:马莉娟)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领取资料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

    455841255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kefu@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