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
资格

药师
资格

卫生
职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学考试>中西医执业医师/助理>备考资料>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备考必看考点精讲进入阅读模式

中医外科学备考必看考点精讲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17-07-04 14:34:50|来源:

  

  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新鲜资讯尽在中公医考网,请登录中公医考网了解相关资讯!<>

 

  

  勾搭小编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兹吉斯克斯

 

  

  执业医师考试交流QQ群572595600

 

  中医外科学起源: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中医外科学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6、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中医外科学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

  代表著作:《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

  代表人物:清·王维德

  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

  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

  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

  学术思想: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中医外科学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责任编辑:王小庆)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

    4006-906-10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kefu@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