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专业基础知识>历史>

教师考试练习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练习进入阅读模式

教师考试练习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练习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4-01-08 09:32:14|来源: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2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
答:。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    )。
答:。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 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 D。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
4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①发出。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②加予复核。若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③执行。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    )。
答:。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
5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讲主要指(    )。
答:。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决策程序更加规范
C、。分权制衡限制君权 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6.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
答:。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
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
7.《新唐书·食货志》称: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材料反映的是(    )。
答:。两税法实施的弊端 B。均田制带来的危害性
C、。租庸调推行的背景 D。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
8.780年,唐朝开始推行新的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次赋税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有(    )。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简化了税收名目和扩大了收税对象 ④征税的主要标准开始从财产转为人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乡里豪族凭借着经济实力让自家子弟念书,由此成为儒生,进入士林。这些子弟进而明经入仕,进入官场,在获得政治权力后,反过来又强化了其乡里势力如下图所示)。这(    )。

教师考试练习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基础练习

答:。保障了政治清明局面 B。体现了政治的封闭性
C、。扩大了官僚队伍来源 D。提高了选官的公正性
10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年鉴》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11.《旧唐书·职官二》门下省”条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马端临也曾说过: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    )。
答:。政事堂是三省共同办公之所 B。政事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 D。三省议政导致皇帝权力旁落
12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答:。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13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    )。
答:。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4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答:。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二、材料分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摇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1572】答解析:根据材料东汉时……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形成……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类项。九品中正制并未完全克服察举制的弊端,排除B类项;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排除C类项;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改变乡闾清议带来的不公平现象,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故排除D项目A项目
2.【【】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说明九品中正制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故C类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士族对这一制度的拥护,A类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要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的标准选拔人才,B类项与题意不符;学而优则仕是科举制的特点,D项目C项目
3.【【】B解析:根据材料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可知,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更多寒门子弟进入政府,进而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B项目;A选项不合题意且明显错误,排除A类项;材料反映了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 D类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目。B项目
4.【【31572】答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①②③对应的机构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故选A类项。门下省负责审核,与②对应,尚书省负责执行,与③对应,排除B类项。中书省负责草拟,与①对应,门下省负责审核,与②对应,排除C类项。中书省负责草拟,与①对应,御史台负责监察,并非审核政令,排除D项目A项目
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皇帝决策权纳入三省决策职责之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类项;行政效率提高并不是制度变革层面的内容,排除A类项;三省六部制强化了君权,排除C类项;科举制有利于加快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目。B项目
6.【【【】D】解析:材料中新令的主要意思为以一夫一妇为征税标准,反映了隋朝的租调制度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故选D类项。租调制度与均田制度相配套,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目。”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项目。D项目
7.【【】D解析:根据材料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可知,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租庸调制带来了诸多弊端,因此可判断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故选D类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实行的原因,而A类项所述为其影响,答非所问,排除;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根据材料盖口分……坏而为兼并”可知,材料仅提及其带来的结果,但并未提及其危害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目;“租庸调之法坏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推行的结果而非背景,排除C项目。D项目
8.【【31572】答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推行的新的赋税制度为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①正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表明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和扩大了收税对象,②正确;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和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的做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③正确;两税法使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目
9.【【】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乡里豪族控制着官场入仕特权,继而又利用政治特权来强化自身势力,体现的是政治的封闭性,B类正确;专制制度下无法保障政治清明,CD光盘是科举制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CD项目
10.【【31572】答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朝”“外朝”是西汉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所给材料中“a”不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选A项目
11.【【】B解析: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故B类正确;政事堂是中书和门下共同办公之所,故A类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三省决策总是存在分歧矛盾,故C类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帝权力,故D错误.故B项目
12.【【31572】C解析: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类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故A类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故B类项错误;材料未说明均田制徒有其名,故D项目C项目
13.【【31572】答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可知,租庸调”的实施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农业劳动时间不被徭役所耽误,故选A项目“庸”并不是增加的赋税,而是与徭役相当的另一种赋税形式,这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所以并不是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类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有效抵制了”的说法错误,排除C类项。租庸调制规定的缴纳标准是人丁,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与之前南北朝时期)相同,并没有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目A项目
14.【【31572】答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类项正确;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B类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类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D项目A项目
二、材料分析题
15.【参考答案】
(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
作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封建专制,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责任编辑:张建平)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