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模拟试题>

历史教师招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练习进入阅读模式

历史教师招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基础练习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3-11-02 11:21:13|来源: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

1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可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B、I

C.和D.石油

2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卜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用于祭祀、带有符号的陶尊,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带有墓葬的祭坛,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有别,随葬品却都以玉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说明了( )。

原始宗教礼仪出现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社会分化比较明显 ④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D.③④

三。根据甲骨文、金文等资料,商王朝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答:。国家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4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

答:。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5.《史记》载:“(鲁)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虽有大臣劝阻,但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周宣王此举( )。

答:。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 B。破坏了宗法政治体系

C、。维护了统治集团稳定 D。弥补了分封制的缺陷

6.“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由等衰。”此材料可用来说明周代( )。

答:。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B。家国一体政治格局形成

C、。贵族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政治雏形初现

7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答:。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8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

答:。带有一定神权色彩 B。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权力尚未走向集中

9“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导致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答:。都城建设制度凸显阶级色彩 B。夏朝中央开始分类设置职官

C.“D”。地方管理制度呈现松散特征

10.西周为避免“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的局面再次出现,进行了“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的制度设计。西周的制度设计( )。

答:。削弱了诸侯势力 B。蕴含着大一统思想

C、。实现了权力集中 D。促进了周文化传播

1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答:。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2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答:。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D.”“国家”

13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答:。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4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答:。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B。历史记载受时代和主观立场影响

C、。久远古书文献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D。历史文献真伪必须得到考古印证

二、材料分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

1 2

(责任编辑:张建平)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