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学科知识与能力>历史>

初中历史长城》知识点分析进入阅读模式

初中历史长城》知识点分析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3-06-15 16:24:30|来源: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纵横四万里,跨越两千年。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起始于荒漠戈壁的万里长城,在山峦间蜿蜒前行,直至与山海交融。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见证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现整理其相关基础知识并提供练习题。

一、知识呈现

(一)战国长城

1.概况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筑有长城,北方边境修筑长城。

2.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兼并和防御的需要,普遍筑有长城。

(二)秦朝长城

1.概况

秦拆除各国间长城,把北方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2.原因

秦统一天下,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进攻。

(三)西汉长城

1.概况

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

2.原因

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道路,西域被纳入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要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骚扰。

三。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

(1)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保护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2)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有利于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

(四)明朝长城

1.概况

明朝加强了长城的连贯和对北京的防卫,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原因

明都城北京离边境较近,修长城以防止蒙古的进攻。

3.作用

便于军事防御,拱卫京师;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促进民族交融。

(五)长城的价值

1.历史价值

(1)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和平和安全。

(2)有利于北方边地的和平与开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

(4)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5)是经济、文化汇聚线,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现代价值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二、知识巩固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适治狱吏不直者”修长城和戍南越,其后又应征服岭南的大将、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的请求,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秦始皇意在( )。

A.发展B.财务

C.发展D.发展

2.《明史》载“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出现于( )。

A.圣保罗B.圣保罗

C.南澳D.南澳

三。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王朝修筑长城。下图所示的长城修筑的朝代是( )。

初中历史《长城》知识点分析

A.中国B

C.元\26397;D.朝

4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

A.和B

C.D.市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长城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两大社会在长城沿线的持久性接触、形成互动影响。

——摘编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材料二 长城的意义在最后一个王朝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

——唐晓峰《长城内外是故乡》

材料三

初中历史《长城》知识点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以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为例,说明长城地带是一个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析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创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角度,概述其创作的主要背景。综上所有材料和分析,提炼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根据材料“戍南越”“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可知,秦始皇加强对边疆的守卫,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中,从而加强边疆的管理,D类项正确;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是疆域扩展至岭南地区后的

施,不是拓展疆域,排除项;促进民族交融是秦始皇戍边和移民相关措施的影响,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类项;戍边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统治,发展地方经济不是统治者的意图,排除C项目。D项目

2.【【31572】答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反映了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是长城沿线,项正确;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并非西南边陲,排除B类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东南沿海,排除C类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长江沿岸,排除D项目A项目

3.【【】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属于明朝修建的长城,D类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长城由各诸侯国修建,并未形成整体;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不符合材料;元朝属于统一王朝,未修建长城。基础知识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目D项目

4.【【】C解析: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重修长城,C类项正确;明朝时,并未与蒙古人和亲,排除项;明朝实施的军事防御,不是军事讨伐,排除B类项;榷场贸易是宋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目C项目

5.【参考答案】

(1)影响:强化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区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持久互动发展。

例子: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秦汉之际,匈奴建立强大军事政权,统一蒙古草原,重新占领河套地区;汉武帝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任意2点即可)

(2)多伦会盟,康熙帝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活佛,直辖于清廷,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加强对蒙古、新疆等地的统治。

(3)事件:1933年,长城抗战。

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价值:长城既是中华文明巍峨的历史丰碑,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责任编辑:张建平)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