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学科知识与能力>地理>

教师资格证笔试: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进入阅读模式

教师资格证笔试: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2-05-20 10:41:32|来源: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张鹏

一、地震

(一)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和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也会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

(二)地震要素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三。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4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5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三)危害

1直接灾害:导致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等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四)分布

1世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的海岭)。

2我国: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二、滑坡

(一)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三。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蚀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4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二)分布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三)危害

1直接危害:毁坏城镇、村庄、铁路、公路、航道、房屋、矿山企业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次生灾害:阻塞河道、使上游江河溢流或者堵河成湖后溃决,发生洪水;有时受暴雨或洪水诱发进一步形成泥石流,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损失。

三、泥石流

(一)形成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三。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二)分布

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三)危害

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淤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水灾。

(责任编辑:张建平)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