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学科知识与能力>体育>

教师资格证体育考试:运动损伤(浅层知识点)进入阅读模式

教师资格证体育考试:运动损伤(浅层知识点)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20-03-06 22:38:47|来源:中公教育

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1.按组织学分类

临床诊断多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听到相关词汇的,比如说肌肉韧带的捩伤及断裂、挫伤、四肢,颅骨,脊椎骨折、关节脱位、脑震荡、内脏破裂等,这些都是按组织学分类的。

2运动损伤的轻重程度分类

受伤的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很容易理解。三类要会区分,轻度伤基本不影响工作能力;中度伤受伤后需要停止工作24小时以上,且需要在门诊治疗;重度伤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三。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分类

运动能力丧生与运动损伤的轻重程度分类相同,但意义上却有不相同。轻度伤受伤后仍能进行体育活动或训练;中度伤受伤后需要进行门诊治疗,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要减少患部活动或停止患部活动;重度伤完全不能训练,往往需要住院治疗。

4.损伤部位分类

身体某个部位损伤了,称该部位损伤就是按损伤部位分类的。例如:头颈部损伤、腰背部损伤、肩部损伤、肘部损伤、腕部损伤或髋、膝、踝部损伤等。

5皮肤或粘膜是否受损分类

此分法是根据皮肤或粘膜是否受损进行分类的。囊括比较全面,此类分法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开放性损伤伤处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成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损伤、闭合性骨折、关节脱位等。

6按发病率的缓急进行分类

此分类是根据时间来进行分类的。在短时间内造成的损伤称为急性型损伤,如关节扭伤、骨折、脱位、急性滑囊炎、肌肉拉伤等,都是由瞬间暴力一次作用而致伤,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的,其特点发病急、症状骤起。在长时间内造成的损伤称为慢性损伤,如慢性腱鞘炎、疲劳性骨膜炎、髌骨软骨病、慢性牵拉性骨骺炎等,都是由于长时间的局部负荷过大,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而导致的组织损伤,其特点发病缓慢、症状渐起。还有一种是急性损伤后因早期失治或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组织损伤,称为陈旧伤,其特点是病程长、病情绵延。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复杂,致伤因素也很多。根据研究可归纳为基本原因和潜在因素两个方面。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是基本原因,而潜在因素是与运动项目有关。

基本原因包括:

1缺乏运动损伤预防常识

运动损伤对身体伤害不警觉,不学习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不重视安全教育,不采有效预防措施,不总结规律、不吸取经验、不断发生。

2准备活动不合理:(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3)准备活动强度和负荷量安排不当;(4)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

3.技术动作错误

违反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不符合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因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4.运动量过大

没有合理考虑到运动者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5.组织方法不当

没有遵循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也没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6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功能或心理状态不良

身体没有在正常状态下进行运动所产生损伤,如睡眠不足、患病受伤、心理状态压抑、注意力不集中等。

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违反比赛规则、相互逗闹、故意犯规等。

8场地、器械设备、服装不符合要求及气候不良

外在因素很多,如场地不平、设备老旧、温度等。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安全教育,加强运动者预防运动损伤的观念,普及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提高预防运动损伤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要充分的活动开,身体微微出汗。整理活动要全面,尤其专项活动要认真。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科学合理运用超量负荷”不断的提高运动能力。

4掌握技术动作准确性,动作错误有可能直接导致运动损伤,要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近及远。

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由于受伤部位肌能相对薄弱,通过练习可以得到加强,这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措施。

6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训练计划和比赛赛程。

7有些运动项目相对比较危险的,所以要加强运动中保护和帮助方法,并合理使用运动护具。

8医务监督是为了排除运动损伤的隐患,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因此医务监督是要重视的。

1元大礼包:教资认定宝典+99元普通话培训+教招院长笔记+教招万元课程

相关推荐:教师资格笔试直播课】

 

 

中公教育解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qgjszgks公司

回复教资备考获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

回复试讲汇总获得教资面试各学科试讲亮点

2020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_考试时间?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编辑:zgjsks_sjj)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