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学科知识与能力>语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设计中教材、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撰写总结进入阅读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设计中教材、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撰写总结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19-01-25 15:52:53|来源:中公教育

教学设计中教材、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撰写总结

在教资笔试中,教学设计是为数不多的大题之一,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题目,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是核心,是一名教师执教能力的体现,也是考查一个教师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给大家总结了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中教材、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希望能够给各位考生一些启示。

一、教材分析撰写总结

《X X X X》(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填写)的一篇课文。文章采用了运用了……(手法)描写了讲述了刻画了……,表达了抒发了体现了……(主旨情感),这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课题》这篇课文的方法过程、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学情分析撰写总结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X(X)年级的学生好奇、活泼,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及其容易被分散,审美情趣、空间想象能力……(写景)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事物特点,领会精神的的能力……(写人)有待提高对于人生的感悟做人的道理……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叙事、哲理性课文)。基于上述情况,老师应采取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授课方式。

三、教学目标撰写总结

基于教材和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会认会读“……”“……”“……”等生字,能够正确书写“……”“……”“……”等字,理解“……”“……”等词语并能正确运用;理清文章脉络写作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方法(默读、朗读、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等)+学生能够了解体会感受……+重点(文本分析法:1.写人——性格、人物刻画手法、品质;2写景/物——景物特点、修辞等手法、情感;三。写事——情节、人物、道理或者启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体会、体验、欣赏、领悟……+主旨(重点:文本情感和作者情感+科学精神和探究创新精神+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或者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科学精神、探索意识、人生价值观、品德修养……

四、案例展示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章,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美风光,文中多处运用修辞方法,使一幅桂林山水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重点突出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畅游在这样的山水相依相绕的美景中,不禁让人发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叹,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处于四年级,在语言的理解能力上还稍显不足,并且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对桂林山水了解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所以在体会桂林山水之美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熟练书写本课的生字词,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传达出的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以上总结了教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撰写方法,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教育解析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高分攻略下载教师资格各学科备考白皮书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zgjsks_wn)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