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师考试>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学科知识与能力>文字>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月迹》课文解读进入阅读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月迹》课文解读 进入阅读模式 加微信 点我咨询

2017-01-22 15:33:55|来源:教师考试网

初中语文月迹》课文解读

一、教材解读

(一)课文简说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本课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也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文章脉络以及语句解析

1.对字词的理解

面面相觑问: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

袅袅尼奥尼奥: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嫉妒jídó: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wéi: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西安

ō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问题:

① 课“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着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这是为什么?

孩童们寻月过程中见到了哪些景象?

寻月过程中又体现了孩童们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④如何理解“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一句含义?

⑤文中 “奶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后来在寻月过程中寻找到了月亮”,寻找到了美”,终于觉得“满足”了。

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望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知道还有嫦娥。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寻月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嫦娥,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含义: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夜空也便是属于我们的。

奶奶这一形象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着自己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一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1 2 4 5 6 7

(名称:zgjsks_ld)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换一换 

    微信领取资料
    中公应用程序
    咨询电话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售后服务:010-83433000
    商务合作:电话:010-8343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