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牧场愚公”乌力吉:50岁投身治沙,80岁总结出书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立下愚公移山志,誓让沙地披绿装。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向沙窝子要效益”,并总结经验出书,27年来,牧民党员乌力吉从50多岁干到80岁,从孤身一人到带动三代人再到影响更多人,修复生态、身体力行,子承父志、代代相传。曾经与黄沙为伴,如今脚下生草原。乌力吉用脑海里镌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愚公”的故事依旧在苏尼特草原深处上演。


生态——从理想到现实

1997年,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乌日根高勒嘎查和周围许多地方一样,春季的沙尘暴每隔几天就光顾”一次,各家的草场不断地被沙土裹挟和蚕食,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沙窝子、戈壁滩。

牧民们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眼角、鼻子、嘴和耳朵里的沙子,然后再一次次地把门缝、窗缝周围的土扫进沉甸甸的簸箕里。

窗外,风沙年年肆虐,荒漠步步紧逼;屋里,乌日根高勒嘎查的牧民党员乌力吉陷入了沉思:这样下去还怎么养牧?人都没法待。”

自家的6192亩草场有近5000亩出现了沙化问题,其中的1000知天命”年纪的乌力吉,向命运发起挑战。

那年春季,外地购买的第一批沙柳运抵乌力吉家的牧场上,至此,除了牲畜,柠条、沙柳、羊柴、梭梭树也成了乌力吉家每年固定的“生产资料”。

万事开头难,刚长成的苗木爱招虫子,加上风沙大、供水少和经验的缺乏,头两年,种下的植被只活了四成。祸不单行,在一次除虫中他不慎吸入农药导致肺部感染,手中的锹不得已暂时放下。

几天之后,乌力吉在呼和浩特市被诊断为肺炎。

亲人劝:不行就算了吧,折腾啥呀;旁人说:一个人能干成啥,真执拗……病床上的乌力吉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不管多难,荒漠必须治!

半年后,执拗的乌力吉又拎着桶、扛着锹向沙窝子迈进,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啥困难能阻止乌力吉与荒漠赛跑”的脚步。

“”、“”、“”、“”、“”、“”

他创造性地用牛粪在移动的沙梁上制作沙障,又在沙坑周围分段埋下枯树枝和牲畜粪,并在土层表面适当浇水,加快枯树枝和牲畜粪腐烂分解、形成肥力。固沙植物成活率上来了,乌力吉牛粪治沙”成了当地的佳话。

近几年,乌力吉根据治沙经验,所有探究过适合在沙窝地带种植的草类编撰成了书籍《中国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日报》

27年过去了,执拗的乌力吉用自己的土办法”换来了牧场生态的修复,曾经众人的质疑,如今纷纷“亡以应”。


治沙——从事业到家训

曾经种下的固沙幼苗,如今长成了2米多的“希望之树”,一个个松软的土丘被固定住,种植的树苗也达到10余万棵,牧场深处还分布着由榆树、杨树组成的人工防沙林……乌力吉家牧场上的牛皮癣”被一片一片地治好。

为了不让家人在治沙上拖后腿”,从开始治沙的那一天,乌力吉就不断地向家人、晚辈灌输治沙必要性。

乌力吉的长子斯琴陶格德呼,家族中的第二代治沙人,他说:人手不够,有些年份治沙还需要雇人,半个月的时间光人工费就有几千元。”

斯琴陶格德呼也曾质疑过:这么投入下去,荒漠化的趋势真的就能扭转吗?望着逐年退化的草场和父亲坚定的背影,他逐渐放下了疑虑,跟着父亲一起干。

磨刀不误砍柴工,治沙也能创造财富。刚结婚那几年,斯琴陶格德呼和妻子‌其木格图养牧非常困难,因草场退化羊群草料不够吃,养畜成本投入大。要想发展,就不能只守旧摊子。

为了减轻草场压力,羊从最多时候的900只,减到了100只,90多头牛的规模,最初也只是从零开始,斯琴陶格德呼成了减羊增牛”先行户。同时,‌其木格图还通过制作销售奶食品和酸奶酒增收。有好几年,在乌力吉的要求下,全家人划区禁牧,有时会苛刻到不让牲畜进牧场。

治沙薪火相传,善管莫大于身体力行,如今治沙这条家训,已延续到了第三代。乌力吉的两个孙子均已成年自立,自打记事起,两个后生就帮着家里治沙。尤其是长孙读大学的那几年,治沙成了他每年假期回家的“必修课”。

1997年之前,乌力吉在嘎查里担任过多年的党支部书记,卸任后又率先投身治沙,在孙辈人眼中,爷爷一直是家乡的先锋模范。

从生态修复到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再到家庭牧场上的良性循环,乌力吉和家人逐渐得到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福利,保护好草场,就是保住了世代共享的“你好”

良好的生态是牧民永续发展的恒产”。牧民们看着乌力吉家的牧场沙化面积不断缩小,地表植被不断增多,纷纷来向乌力吉请教治沙经验,也走上了为沙地换装”的道路。

前些年,乌力吉在嘎查牵头成立了治沙协会,十几户牧民参与其中,后来苗木需求增多了,林业部门的支援和附近地区出售的治沙作物却有限,买苗木、学方法、谈经验,乌力吉索性拉起了几百人的绿化交流微信群”,让周边嘎查牧民们迈入了治沙的“信息时代”。

曾有牧民问过乌力吉: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何必受这个苦,靠你一个人能办成什么事,进城里买房养老多好。”

(笑声)给后代不能只留下钱、物,留下对社会、对家庭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更重要。我也是党龄几十年的老党员,就要带好头,将来我干不动了,还有我的孩子、孙子们,还有他们的后人,这么多人去做一件事,还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二十七载初心不改,三代人接续奋斗,如今,80岁的乌力吉依旧带着家人逐梦生态。记者:刘博 徐存莉 见习记者 温冬梅

[责任编辑:段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