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把老手艺做成新产业

讲述者:班凤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出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从1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蒙古包,30多年来从未间断。我还创办了一家企业,目的就是将蒙古包营造这项老手艺做成新产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创业,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传播得更久、更远。

前些天,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拟认定名单的公示》,拟认定首批共273名乡村工匠名师。其中,内蒙古共入选8人,而我是锡林郭勒盟唯一入选乡村工匠名师名单的人。这让我十分自豪,我能为乡村振兴做更多的事儿了。

创业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消费场景的改变,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于是,我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研制了双喜”牌实木雕刻蒙古包、直径25现了规模化。

随着我的创业之路逐渐走上正轨,我也越来越有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公司招聘时,我会优先录用当地农牧民,为农村牧区的乡亲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旗里有很多农村牧区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无法顾及父母、妻儿的生活。为了让更多的青年能回到家乡谋发展,我招聘了多名返乡年轻人,带着他们从头学习电脑雕刻等技术,从而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一年之中,牧民也有“忙时”和“闲时”之分。为了让家乡牧民闲时也有一份收入,每年我都会招聘牧民来公司做兼职。经过专业培训后,他们能够从事蒙古包的缝纫、陶脑制作、安装等工作,积累技能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

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我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是,我带领企业建立了蒙古包营造技艺非遗研学基地,让研学和非遗文化联动”,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传统技艺承载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智慧。未来,我将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让家乡传统技艺不断发展与传承下去,将蒙古包营造技艺和乡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家乡人吃上蒙古包营造的“产业饭”。(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实习记者方)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