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走进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贺州园博园鳄蜥科普研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也是贺州市鳄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鳄蜥是恐龙时期的物种,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下来的原始爬行动物,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是爬行界的大熊猫”,对于爬行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鳄蜥地理分布狭窄,全球仅分布在广西、广东及越南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承明说:贺州建的鳄蜥科普研学基地,是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

鳄蜥科普研学基地于今年4月底竣工验收,占地5400平方米,其中科普展馆室内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室外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目前“入住”鳄蜥科普研学基地的鳄蜥有80只,来源于大桂山鳄蜥保护区人工繁育基地培养的种群个体,其中雄性鳄蜥50°,雌鳄蜥30°

走进鳄蜥科普研学基地,记者看见基地中间有一个大水池,1米多宽的溪沟环绕着基地,水池和溪沟旁放置了石头、种植了各类植被,且有高有低、层次分明。鳄蜥趴在石头上或水池边。

鳄蜥喜欢阴凉的地方,主要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溪沟里。为了确保鳄蜥健康生长,研学基地尽量模拟鳄蜥野外生存环境,水池和溪沟旁的植被和石头方便鳄蜥攀爬。”大桂山鳄蜥保护区鳄蜥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人员罗树毅介绍。

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向社会展示贺州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开展鳄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鳄蜥、保护鳄蜥,提升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老师,鳄蜥是什么时候发现的?”鳄蜥喜欢吃什么?”“……”500姓名

鳄蜥腹面有白色的尾纹,每只鳄蜥的尾纹都不同,就像我们人类的指纹一样……”讲解员向学生详细讲解了鳄蜥发现与命名的历史、生境与选择、分布与数量、食物与天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来自步头镇中心学校的盘进姻,家就在大桂山鳄蜥保护区内。今天参观了鳄蜥科普研学基地,我对鳄蜥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去之后我要向同学宣传鳄蜥,与大家一起保护鳄蜥,保护野生动物。”盘进姻说。

为了更好地做好鳄蜥科普知识宣讲和保护工作,大桂山鳄蜥保护区管理中心选派2名工作人员到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她们既是基地的讲解员,也是鳄蜥的奶妈”,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维护、鳄蜥饲养等工作。

我们将努力把鳄蜥科普研学基地打造成为鳄蜥科普、研学、饲养三合一的场所,让广大市民在观赏鳄蜥这一古老珍稀物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大桂山鳄蜥保护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冷世雄说。

大桂山鳄蜥保护区是鳄蜥生存和繁衍的理想之地。经过十几年的保护与研究,大桂山鳄蜥保护区的野外鳄蜥数量已经有近500只,鳄蜥人工饲养数量740多只,是全球最大的鳄蜥人工繁育基地。贺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3.19%,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存环境。

贺州辖区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72种,已知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8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已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种,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全市共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各2个、湿地公园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各个,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