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首页栏目>全媒体策划>融媒体产品>正文

不只文房四宝!古人的读书装备超齐全|西”世珍宝·博物志⑫

2024年04月23日 18:14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编辑:苏文清

2024年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读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之一。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众所周知,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笔、墨、纸、砚便是古人必不可少的读书装备。中国古代的文房用具,早在战国至汉代时就相继出现,至清代达到了鼎盛。笔、墨、纸、砚享有文房四宝”的美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文房辅助器具应运而生,它们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把玩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西”世珍宝·博物志》第12期邀你一起走进古人的文房,看看他们除了文房四宝,还有哪些读书装备!

杜甫的“草堂”

刘禹锡的“陋室”

陆游的“老学庵”

蒲松龄的“聊斋”

……

文房是文人心灵的栖息地

历代文人雅士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文房

文房一隅,笔墨度日

是他们一生大部分时光的写照

古人的文房之乐

无外乎陈设有致、器物精良

遥想那个没有手机、电脑的年代

文房中清奇有趣、琳琅满目的器物

便成了他们闲暇时的最佳陪伴

那么,古代文人的文房里

都藏着哪些宝贝?

这些宝贝又有着怎样的用途?

让我们一探究竟!

镇纸又称书镇、文镇等

用于固定、平整纸面

确保书写或绘画时的流畅与精准

苍龙教子”纹牙雕镇纸

圆雕苍龙蛰伏在底板上

龙身饰同心圆纹,龙尾雕卷云

龙腹之下拥着三只形态各异的幼子

仿佛在认真听苍龙的教诲

苍龙教子”典故是以苍龙喻窦燕山

强调父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该图案在清乾隆年间尤为盛行

当时宫廷瓷器、服饰、家具上均有表现

表达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疼爱

镇纸的主人已不可考究

但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仍让人为之动容

父爱深沉如山,镇纸稳定如磐

镇尺落,尘埃净

使人得以静心沉醉于阅读之中

如果鼠标垫是现代网上冲浪的冲浪板

那么臂搁就是古人笔耕丹青的得力助手

臂搁是古代文人写字作画时用以承腕垫肘

避免手腕蹭花墨迹

也是文房常用的器具之一

葆祥”制钟鼎文竹臂搁

尽显方寸之间的文人情趣

整器竹材厚而直,中间弯曲

正是肚稍虚起,恐惹字墨”

这一设计使文人墨客在案前挥毫泼墨时

减缓了书写时的压力

防止手腕蹭到未干的墨迹

实用与雅趣兼具

其面以阴刻文字装饰

雕工细腻技法娴熟,运刀如笔

自有一番风味

臂搁始于唐宋,盛于明清

制成臂搁的材质有很多

如竹、木、象牙、玉石、瓷、漆、铜等

多以花卉鸟虫、人物故事图纹装饰

时过境迁

当下的书写习惯早已改变

却让我们更能体会和珍视当年的案头风雅

古人每逢丹青已定、笔砚将歇

总会将笔砚洗净以备下次使用

笔洗应运而生

笔洗,即用于盛水洗笔的容器

书法大家王冕曾有诗云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描绘了洗砚池畔的独特景致

而洗笔则相对简便许多

无需远行至池边

只需在笔洗中轻轻涤荡

便可轻松去除笔头的墨迹

宋朝时期书画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笔洗这一文房用品也渐趋盛行

至明朝被收录进文具雅编》之中

其在文房用具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在各种笔洗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瓷洗了

道光款粉彩描金方洗

巧妙融合了瓷器的精致与文房的雅致

方形倭角设计,器口柱头独特

外壁矾红彩边饰

夔龙纹与金彩“寿”字纹交织

内壁隔墙描金彩

格内白釉为底

壁绘繁花似锦正好盛放待墨香

笔端的绚烂终会化作平淡

一方笔洗

洗尽铅华,清心乐志

笔山也称笔搁、笔架

即用来架笔的工具

山形笔架流行于明清

取意于自然山峦

彰显文人雅士对山水之美的崇尚与追求

雕卧仙人青玉笔山

远望似见连绵起伏的山峦

近观可见巧雕一仙人坐卧于酒坛前

衣袂飘飘,笑容满面

手持一酒杯

一副自得其乐的酒后醉态

俨然一副“酒中仙”

似欲借那诗仙”李白之豪爽与妙笔

共抒逸兴,放飞壮思

将笔山与太白醉酒”结合

正是创作者的巧思

李白醉酒豪放不羁

笔山巍然矗立千秋

一醉一静,一狂一稳

在文人的案桌上

平添一抹别样的风骨与雅致

现代人常用点赞”表示喜爱和赞同

古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点赞”?

据了解,在很多古画中

除了有画家的题跋和落款外

也有很多收藏者的痕迹

他们借助印章来表达

对书画作品的欣赏之情

其中,最有名的当数

自带热搜”体质的乾隆皇帝

王献之的一幅30多个字的书画

被乾隆盖了80多个章

俨然成了一块“弹幕池”

因此,印章不仅是古人表达对画作的赞美

更是收藏的证明

我国使用印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代

印章是我国古代的持信之物

又是行政权力的凭证

读书破万卷”兽钮田黄石方章

钮头饱满圆润,色泽如脂似玉

印文读书破万卷”展现了其主人李济深

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李济深是梧州籍历史名人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他在临终之际留下

我与人民宏愿在

及身要见九州同”之句

那知方寸垂千古,转使人间信有征。”

这枚小小的印章

宛如历史的见证者

默默诉说着先人们在风雨飘摇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守

古人钟情于书画丹青

在挥毫泼墨之际

墨的浓淡需随时调整

最初人们用水盂

但水流水量难于把握

于是,砚滴应运而生

能够轻松控制水流与水量

砚滴也是古代文人的“手办”

与现代手办”不同的是

砚滴除了作为注水器使用

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物理知识

比如双孔砚滴在使用时

就涉及了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

藤县中和窑青白釉瓜形砚滴

通体瓷白

顶部有莲蓬式钮

内部中空,便于储水

壶流状出水嘴与腹相连

倾倒时水流顺畅

又能通过手指按压调节负压

从而精确控制水量

藤县中和窑址属于宋代瓷窑遗址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窑出土的瓷器

以影青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薄釉匀,细致莹润

可与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媲美

青出于蓝”之誉

文房案头陈设的器具

是古代士人表达精神世界的方式

玩物见心

正是古代文人讲求格物致知

如今,古物不常有

但雅趣犹在

嗅过古代文房跨越时空飘来的古墨书香

让我们一起来品品当下八桂大地的书香

最美人间四阅”天,生活再忙,偶尔也要充充电”。我国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类似的读书日”,文人雅士邀约聚会,以文会友,游览山水,诗文相和,他们以琴、棋、书、画作伴,以酒、茶、香、花助兴,被称为“雅集”。

阅读无尽,文学无界。学者黄伟林在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一书中提出,广西现当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高峰:一是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文化城抗战文学的繁荣发展;二是新中国成立初即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少数民族文学的崭露头角;三是世纪之交文学桂军的边缘崛起。

文学桂军出名作。资料图

在中国文坛里,文学桂军”是一个特色的存在,被诸多业界人士评价为边缘的崛起”。

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东西曾说:广西作家大都来自基层,勤奋和执着是‘文学桂军’一大优点,我们是一支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生力军。此次获奖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种激励和鞭策,鼓励着我们的创作勇往直前。”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用勤奋和执着笔耕不辍,用团结与奋进从边缘”崛起,成为当代文坛一道特色的风景。

2023年11月19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举行,向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正式颁奖。广西作家东西发表获奖感言。图源中国作家网

广西日报2023年8月15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广西共有170多人400多篇(首)优秀原创文学作品获得相关奖励扶持。

截至目前,文学桂军”获茅盾文学奖1名、鲁迅文学奖名,多位作家作品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青年作家奖、郁达夫小说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

读书是心灵的盛宴,每读一本书都像是一次旅程,让我们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查看


监制:罗锐蒋晓伶

统筹:陈丽婕 罗珊珊 李冬艳

文案:苏文清

视频:姚佳琪

美编:周桎羽张玥

广西云青芒工作室出品

特别鸣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