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版亚洲 中文双语法国
意见
主页 /意见 /全局透镜

融资对向净积极未来过渡至关重要

作者:Kanni Wignaraja |中国日报网|更新时间:2024-05-22 13:45
分享
分享-微信
文件照片显示了中国北方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座风力发电厂。【图片/新华社】

亚太地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落后了32年,目标13,气候行动,甚至出现倒退。

这不是一个抽象的衡量标准。对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来说,这实际上意味着消失在海洋中。 

人类承受不起任何可持续发展目标自满情绪,尤其是气候自满情绪。沿海人口稠密,严重依赖农业,数以百万计的人仍然贫困,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这是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

2000年至2023年间,1600多场洪水摧毁了亚太地区,造成88000多人死亡,16亿人受灾。他们占全球受严重洪水影响人口的91%。计算经济损失,这是惊人的4520亿美元。

到2050年,该地区将面临因气候变化而损失三分之一GDP的风险。v由于超过43亿人依赖该地区发展可持续经济,这意味着需要更快、更大规模的气候投资。   

目前,亚太地区面临着气候融资的严重短缺:每年至少8000亿美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同时发生的冲击耗尽了公共财政,显然需要释放和引导更多私人资本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和国际公共财政仍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以激励、降低风险,从而利用私人融资。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积极的解决方案可以创造每年10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到2030年将创造近4亿个新的就业机会。这些机会绝大多数都在亚洲。  

相比之下,根据气候政策倡议,按照目前的发展轨迹,到2100年,预计全球将损失2.3万亿美元。

达到《巴黎气候协议》的1.5摄氏度目标将节省五分之四的资金。 

数学很清楚:绿色投资不仅支持人类和地球,还支持繁荣。然而,要扭转沉重的大规模产业、难以削弱的行业以及周围巨大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所需的不仅仅是计算。 

令人鼓舞的是,世界各地的一些关键国家和投资者正在迎头赶上。预计到2026年,全球ESG资产将超过33.9万亿美元,占管理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以上。

开发计划署坚定地致力于通过目前与该区域几个国家正在进行的四个支助领域来支持这一转变。

首先,通过“解锁私人资本”计划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等举措,UNDP支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集团一致的投资项目和可持续债务工具。绿色和蓝色债券在该地区已经开始流行,希望利率和条款有所改善,这样各国就可以从绿色/蓝色溢价中受益更多。

其次,UNDP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标准,帮助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将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影响管理纳入其中。这些标准不仅仅是管理ESG风险,而是做出净积极贡献。

第三,开发署开发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者地图,突出了40多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资机会领域,供投资者用于制定投资战略。

第四,UNDP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合作,为其上市公司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措施和指南,并提供一个专用平台,以跟踪和报告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  

其中许多全球性举措都在中国进行了试点。这包括新开发银行支持2021年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50亿元SDG债券的成功举措

UNDP还与中国国家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协会(NAFMII)合作,并提供技术援助,以启动其首次社会和可持续债券试验。  

通过旗舰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和对40多个国家与自然有关的财务披露工作组的支持,开发署正在努力将公共和私人资金转向具有自然积极成果的活动。山东和上海政府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提供了经验教训和创新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20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开发署正积极与各国合作,制定一套过渡金融原则。

最近,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和气候债券倡议合作,发布了一份题为“为中国农业粮食体系的气候转型融资:缓解、适应和正义”的报告。  

它确定了农业向净零范式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农业是一个难以消减的部门,可利用的循证研究最少。它还探讨了支持转型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激励措施,以及增长机会,以便共同引导利益相关者进行大规模投资。  

对于私营部门来说,商业案例显而易见:数百项研究证明,解决可持续性问题可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如果操作得当,还可以提高财务业绩和风险抵御能力。 

这些广泛的过渡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买进,以加强在生计、粮食安全和人类发展机会方面保护最贫穷和最弱势群体所需的治理机制、体制和人力能力。

距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后期限只有六年,亚太地区在确保低碳未来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但是,随着国际组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该地区也有潜力带头实现必要的融资,以实现共同繁荣,并确保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清洁、更可持续和更包容的未来。

Kanni Wignaraja是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亚洲及太平洋区域主任。

这些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中国日报》的观点。

如果您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或者想分享您对我们故事的想法,请将您的作品发送给我们opinion@chinadaily.com.cn、和评论@chinadaily.com.cn。

24小时内观看次数最多
顶部
返回顶部
英语
版权所有1995-。保留所有权利。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照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信息公司(CDIC)。未经CDIC书面授权,此类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重新发布或使用。注意:建议此网站使用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浏览器。
在线发布多媒体许可证0108263

注册号:130349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