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版亚洲 中文双语法国
意见
主页 /意见 /中国与世界圆桌会议

西方工业修辞只不过是一种经济谬论

倪月菊(音)中国日报|更新时间:2024-05-13 06:55
分享
分享-微信
一名员工在浙江省湖州市一家科技公司的光伏生产线上工作。谢尚国/中国日报

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一直在炒作根本不存在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为其保护主义措施辩护,并将中国描绘成对国际贸易的威胁。然而,更仔细的分析表明,这种说法存在严重缺陷,使用它的人忽视了全球经济动态的复杂性。中国所谓的产能过剩并不是一种生存威胁,而是反映了其工业化进程的演变及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努力。

产能过剩一般是指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虽然不可否认,中国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过度投资和资源分配不当的时期,但仅仅从产能过剩的角度来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过于简单化了一个复杂的现实。通过诉诸这些指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拒绝承认中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在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在市场改革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产出超过了国内和全球需求预测。由于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和乐观的增长预测,钢铁、煤炭和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然而,有必要认识到,产能过剩不是一种静态现象,而是一个受市场力量和技术进步影响的动态过程。

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启动了全面改革,以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促进可持续增长。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削减计划以及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等举措,中国齐心协力优化产业基础,使产能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中国产业转型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通过对自动化、数字化和流程优化的投资,中国制造商实现了规模经济,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对研发和创新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尤其是在消费电子、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与一些西方政客所宣扬的说法相反,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不能仅仅归因于该国在全球市场上“倾销”廉价产品。相反,它反映了该国生产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不同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产品以其可靠性和经济性赢得了声誉,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参与者。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将中国的工业实力视为对西方经济的威胁时,不仅被误导了,而且反映出其对全球贸易动态的狭隘理解。西方国家不应将中国的制造业实力视为零和博弈,而应重视贸易与合作的互利。产能过剩的说法是一种蓄意拒绝经济相互联系和共享发展机会的企图。

此外,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关注分散了人们对西方经济体面临的结构性挑战的注意力,这些挑战包括工业竞争力下降、生产率增长停滞和收入差距扩大。西方政策制定者应该专注于解决内部挑战,培育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模式,而不是将中国作为其国内经济困境的替罪羊。

必须以实用主义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处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屈服于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言辞。中国经济政策的妖魔化不仅降低了建设性对话与合作的前景,还可能加剧紧张局势,引发报复措施的循环。

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产能过剩”不仅关系到个别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且也是国际关系的试金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宣传中国产能过剩,其核心目的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反映出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和权力斗争。

美国和西方应该尊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并与其他国家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如果他们继续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措施遏制中国的工业发展,不仅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对,还会增强中国加强工业化的决心。

西方经济体不应将中国视为威胁,而应认识到中国提供的合作和互利机会。通过对经济关系采取更加微妙和包容的方式,西方和中国可以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具弹性和繁荣的全球经济。

本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这些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中国日报》的观点。

如果您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或者想分享您对我们故事的想法,请将您的作品发送给我们opinion@chinadaily.com.cn、和comment@chinadaily.com.cn。

 

24小时内观看次数最多
顶部
返回顶部
英语
版权所有1995-。保留所有权利。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照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信息公司(CDIC)。未经CDIC书面授权,此类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重新发布或使用。注意:建议此网站使用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浏览器。
在线发布多媒体许可证0108263

注册号:130349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