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版亚洲 中文双语法国
意见
主页 /意见 /全局视图

三管齐下的东北亚战略

作者:凌胜力|中国日报全球|更新时间:2024-05-07 08:19
分享
分享-微信
SHI YU/中国日报

中国必须与美国竞争,妥善处理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并努力防止在该地区形成反华集团

随着美国推动“印太”战略,美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的三方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并成为华盛顿将其亚太联盟转变为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计划的关键部分。这种合作的加强将对中国的外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华盛顿、东京和首尔三方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在高层互动、战略协调、安全协作、经济合作和体制发展等方面取得进展,合作日益活跃。

首先,三方高层互动更加频繁。上任不久,韩国总统尹素妍在马德里举行的北约峰会上会见了美国和日本领导人。随后,两国领导人在金边东亚峰会、广岛七国集团峰会、新德里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举行了会晤。2023年8月,戴维营峰会标志着他们在大型国际会议之外的首次三边会议,标志着美日俄合作的显著加强。

第二,三方战略协作明显加强。美国、日本和韩国不断加强战略协调,特别是在实施美国2022年白宫提出的“印太平洋”战略方面,强调了三国密切合作的必要性。日韩积极与拜登政府结盟,并相应调整了政策。除了三边合作外,美国和日本、美国和韩国与第三方国家发展伙伴关系,加强跨领域战略协调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美俄联盟与北约之间的互动也有所加强,进一步加强了三国之间的战略协调,推动了北约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三是三国安全合作继续深化。美日韩加强了多领域安全合作,加强了高层防务互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三方联合军事演习,加强了情报共享机制。美国驻韩国部队前指挥官文森特·布鲁克斯(Vincent Brooks)公开建议,美国考虑将驻韩国和日本的部队合并为“远东司令部”,以适应不断加强的三边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正在逐步加强。美国高度重视加强与日韩在技术研究和创新方面的合作,并积极鼓励日韩参与其出口管制框架。三国还参与区域或全球框架内的三边经济合作,包括建立“印度-太平洋”繁荣经济框架,以争夺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导地位,并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以对抗“一带一路”倡议。

加强美日俄合作不仅会恶化东北亚地区的局势,也会恶化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局势。

首先,它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集团对抗。随着美日俄合作的深化,该地区的集团对抗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美日俄三角关系增加了地区冲突的风险。

第二,这进一步削弱了中日韩一体化的势头。这一三边合作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随着美日俄合作的深化,东京和首尔正在逐步参与美国主导的技术和经济与中国脱钩。两国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倡议,如IPEF、四方安全对话(俗称“四方安全伙伴关系”)和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这些倡议打击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削弱了东北亚的内部一体化动力。

第三,朝鲜半岛的安全风险也有所增加。传统上,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依赖于大国之间以及朝韩之间的协调。美日韩合作的加强使这些协调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大国协调机制的运行有赖于大国关系的稳定,美日俄合作的加强降低了美国与其他大国协调的意愿。美国越来越依赖加强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来执行其对朝政策,而不是与中国和俄罗斯协调。朝韩关系恶化也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安全风险,大大削弱了朝韩协调机制,加深了敌对行动,加剧了对抗。美日韩之间更深入的合作及其共同的强硬立场,使平壤意识到威胁的增加,促使其采取强硬措施作出回应。

第四,台湾问题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干预压力。华盛顿促进与东京和首尔的三边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平衡北京。美方希望日韩在台湾问题上紧跟美方的步伐,加大参与力度,使局势复杂化。美国、日本和韩国就台湾问题发表了多项声明,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增加了外部干预的风险。

尽管美、日、韩三国正在不断加强三边关系,努力建立战略联盟、价值联盟和准军事联盟,但它们的合作也面临着挑战,如安全合作实现互操作性的困难、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对地区事务的不同看法,给深化进程增加了不确定性。

对中国来说,有必要认识到,美日俄深化合作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也需要认识到,他们的对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需要在与美国竞争的总体战略下重新定位东北亚战略,妥善处理与日韩关系,努力防止东北亚形成稳定的反华集团。

第一,中国应推进与日韩的务实合作。三国经济合作密切,符合三方利益。加强三国务实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制约美日韩合作。第二,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缓解地区安全紧张局势,防止朝鲜半岛局势失控。美日韩合作的加强,增加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使中日韩加强安全合作与沟通更加必要。第三,中日韩应加强多层次、多渠道合作,不仅要与其他两国政府保持沟通,还要加强与两国政界、商界和民间团体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减轻美日俄合作的负面影响。

本文作者是中国外交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作者为《中国日报》旗下的智库“中国观察”撰写了这篇文章。

联系编辑:editor@chinawatch.cn。

24小时内观看次数最多
顶部
返回顶部
英语
版权所有1995-。保留所有权利。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照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信息公司(CDIC)。未经CDIC书面授权,此类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重新发布或使用。注意:建议此网站使用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浏览器。
在线发布多媒体许可证0108263

注册号:130349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