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ZH
发挥要素和产能优势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2024-06-07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691期 作者:冯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我国总体上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具有多个突出优势。
  一是要素基础坚实。劳动力要素方面,劳动力质量明显提升,有效人力资本当量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虽然已开始边际下降,但大体规模仍基本稳定。资本要素方面,经过多年投资积累,无论是工业生产设备等直接要素还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固定资本形成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产业体系完备。分工细化和协作加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尽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在所有产业和所有环节包打天下,但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仍然是一种难得的优势。总体而言,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产业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这种产业体系红利正在诸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正是得益于综合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方面的细分产业支撑,加之在汽车零配件制造、软件开发等方面长期积累的配套体系,才使得我国抓住了汽车产业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生产能力充沛。无论在钢铁、化工、电力、算力等基础产品领域,还是在家电、电脑、手机等民生产品领域,抑或在汽车、轮船等标志着综合工业能力的关键产品领域,我国都具有较为充沛的产能,在不少细分产品领域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或出口量最多的国家。这种充沛产能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基本盘。越是在面临重大冲击的时候,产能的重要性越是凸显。新冠疫情期间,产能优势不仅为国内防疫和民生需要提供了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对冲欧美国家高通胀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需求端来看,当前国内有效需求总体上仍然偏弱。造成有效需求偏弱的原因,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中长期的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短期来看,疫情的直接冲击虽然已经消散,但其对于居民储蓄消费偏好和未来预期的影响仍然存在;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供需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相关产业链条的需求造成持续影响。中长期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城乡和区域融合发展程度不够、中高端服务供给存在短板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潜在需求的释放。
  总供给强劲、有效需求偏弱的格局在物价运行层面得到突出反映。2023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位于零附近,PPI 2023年GDP平减指数呈现负增长,导致名义经济增速罕见地低于实际经济增速。由于企业营收和利润、居民工资与名义经济增速挂钩,因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负增长使得微观市场主体对经济恢复的体感弱于宏观统计数据的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状态以及欧美国家在疫情期间的高通胀状态而言,当前我国经济总供给强劲、有效需求偏弱的状态是一种甜蜜的烦恼”。生产能力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生产端的供给能力是决定一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从经济运行效率的角度看,供需均衡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中供需均衡的理想状态往往很难达到。相对于求大于供的短缺状态,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政策应对的腾挪空间更大、主动权更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在外需面临不确定性、增长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只有主动扩大国内需求,才能把要素优势和产能优势发挥出来,进而打通就业、收入、流通、财政金融链条,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扩大内需,要消费和投资并重。在消费方面,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一是从消费能力着眼,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力度,适时启动新一轮工资体制改革。同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研究谋划中国式全民基本收入计划”。二是从消费意愿着眼,多管齐下,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抓手包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和区域融合发展;探索灵活的工作日制度,研究增设法定节假日,完善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丰富消费层次,增加中高端消费品尤其是服务供给,为消费扩量提质创造条件。
  在投资方面,要继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重点方向有两类:一类是补短板”投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投资和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另一类是促升级”投资,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促升级投资、产业转型促升级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升级投资等。此外,在拓展增量投资的同时,设备更新、老旧城区、老旧小区等存量改善型投资需求也是未来投资发力的重点。

责任编辑:高莹(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