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有效 传承有序 创新有源

山西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网络公益工程

时间
/
分享
评论


  

编者按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西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000年文明看山西。作为文化大省,山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三晋文化以浓郁多样的地方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不同方面诠释和佐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西面临着新的光荣使命。
  本报即日起推出文化新闻版,旨在全面反映我省站在新的起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拓展文化强省建设的视野和境界,及时报道山西文化建设新成就、新探索,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全力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蓄势赋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西力量。文化新闻版主要设立“大文化视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山西贡献”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文化”“非遗传承”“公共文化服务”等主题与专栏,并及时报道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动态新闻。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存续状态良好。国家级非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现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4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么多文化瑰宝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列入名录,更需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让非遗不仅仅被保护,更要被继承、被发展,被再次创造,焕发活力。
  讲述非遗故事、展示非遗技艺、传播非遗成果、探索创新发展……在7月1日至2日举办的2023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上,来自全省22所高校的36支代表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非遗故事。本次大赛是对非遗传承的一次探索。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与非遗对话,用舞台剧的方式讲述他们在保护、传承非遗中发生的故事。用青春的思想与力量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活力,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风采与担当。”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说。
  这次大赛只是山西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探索之路上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22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山西大学、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合作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进一步推动我省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研究院,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同完成多项非遗科研项目和非遗著作。研究院首次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10册),编辑出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年度蓝皮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年—2023年)》;完成《全省特色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调研》山西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调研》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调研》等系列调研报告。此外,研究院还创新开展了丰富的非遗校园文化活动:山西大学承办了全省首届非遗正青春传承正当时”校园演说大赛;设立了晋剧艺术文化、形意拳、山西民间舞等5个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开设了15门“非遗山西”系列精品课程,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美育教育等方面融入山西非遗特色和元素。
  据介绍,在“焕新”“焕活”非遗上进行破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贡献山西经验,我省非遗保护将在三方面发力。
  保护有效,夯实非遗资源调研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做好抢救性、整体性、生产性、生活性保护。加强对山西非遗濒危项目和特色民间艺术项目的摸底调研、存目建档。了解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发展等情况,探讨做好非遗传承发展的工作举措。
  传承有序,推动非遗在社区”探索。非遗在社区”是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有效路径。山西将加强非遗传承指导,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丰富非遗展示平台,将非遗保护责任单位下沉至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庄,着力探索非遗保护的社区权益。在太原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刘家堡非遗小镇)、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白杨坡村、皇城相府景区、大阳古镇景区等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非遗与古城镇、传统村落和旅游景区良性互动的成功模式。
  创新有源,丰富非遗话语新表达形式。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用年轻时尚的方式、多维立体的角度、丰富深度的表达,使非遗文化活起来”。加大力度开展山西非遗购物节、非遗特色小镇、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工坊、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等工作。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当代表达,评估非遗保护和民众生活获得感、文化情感的关联性,不断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美誉度。

本报记者孙蕊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回复)“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