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发表时间:2024-02-22 16:20 来源:黔西南州文明网
CmsDocAll(headImgsData=[],imgsData=[],videoData=null,audioData=null,agencyName=null=黔西南州文明网, updateTime=2月22日星期四16:20:48 CST 2024,channelName=()CmsSiteDO(id=1363369143566368,categoryId=1512666065535008,站点名称=黔西南州文明网, uniqueId=/qxnzwmw,storeDirectory=/qxrnzwmW,域=http://qxnzwenming.gog.cn,sort=100,metadataId=null,gmtCreate=Fri Aug 07 16:44:28 CST 2020,type=1,icon=null;description=null,siteExtend=CmsSiteExtend(siteId=1363369143566368,contactInfo=,adPublication=,wbSub=,sponsorUnit=,copyright=,wb2d=,securityNo=,icpNo=),review=0,isUserAgree=0,iPrivacyAgree=0cache_type=0,unitId=1346833601265696,showSwank=1,storageSpace=null,useSpace=null,unitName=null)

传承铜鼓音乐 弘扬传统文化——岑兴顺

铜鼓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团结的象征,并借以传授礼仪与道德规范;同时,又是权力、荣誉、智慧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岑兴顺在演练铜鼓十二调

岑兴顺于是贞丰县小屯镇纳秧村,这个村落密树环绕,生活在这里的人,深受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岑兴顺便是其中一位。

作为2007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岑兴顺,自小便对铜鼓情有独钟。

岑兴顺说,铜鼓十二调”是布依族人民的劳动、生产及生活情景的再现,是布依族人民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认识和情感表达。节庆时,铜鼓的作用十分大,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布依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鼓器乐曲,也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具有神秘性,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源于家族祖传,都是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或口传手授的方式延续下来。岑兴顺自从学习铜鼓十二调”以来,遇到不少困难,上一辈一般以口传方式进行传承,平常是不能随便敲击铜鼓的,只有在正月间和七月间由祖师焚香祭祀请”铜鼓出来后,方能敲打学习。

岑兴顺在学铜鼓十二调”鼓谱的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经过多年的学习,他才掌握了铜鼓十二调”中“祭鼓调”“祭祖调”“祭祀调”“丧葬调”“喜庆调”等鼓谱,终于真正把铜鼓十二调”学到手。

由于岑氏家族没有铜鼓遗留下来,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想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但为了传授铜鼓十二调”技艺给弟子,岑兴顺想出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即在平时传授技艺,还把草凳(稻草编织品)当作模型道具进行演示,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是在自己的左膝进行敲打示范,这样既不犯禁忌,又能随时随地熟练掌握鼓谱调子,逢正月间或七月间再用铜鼓实际演练操作。

为了传承铜鼓十二调”,每年的正月间和七月间,岑兴顺都要召集各方的铜鼓十二调”学习爱好者,大家不论年龄、不论姓氏共同学习。参加铜鼓十二调”学习的有本村、小寨、朗田、石板田等村村民,就连不少的中老年人都基本学会了。岑兴顺培养的石板田村的余朝林、卢祖林,郎田村的王明华、王明富等人,皆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贞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开展的铜鼓十二调”进纳秧村晒山小学校园活动中,岑兴顺为学生现场授课,传授鼓谱,手把手教学生演奏铜鼓十二调”,讲述布依族铜鼓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

保存千年铜鼓 传承十二调音乐——余雁伟

铜鼓的声响,古为征战,今为祈福。

那充满神奇色彩的铜鼓,因复杂的音律,总让人捉摸不透,学起来十分困难,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废,而在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作为余氏家族铜鼓十二调”第八代传承人的余雁伟,从小便对铜鼓十分喜爱,因此在铜鼓十二调”的研究和传承上花了不少工夫。

余雁伟右)在练习铜鼓十二调

铜鼓分雌雄。据相关部门考证,对门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是唐末年间传下来的。其鼓身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重达23公斤,历经沧海桑田的它,鼓面上的花纹已经模糊。

余氏家族铜鼓十二调”传承人余雁伟的父亲余端学说:铜鼓上的花纹有着特殊的含义,其铜鼓中间十二角星形图案代表十二地支,鼓面边沿有4个小凸起,代表年月日时四柱,这是余氏铜鼓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有密码。”据说,这是那个时候的战鼓。 如今,人们已经远离了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日子已经远去,战鼓早已成为布依族村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的重要祭器,布依族相信击打铜鼓祖先就会下凡一起欢度节日,保佑子孙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无论说它是战鼓还是祭器,依稀可见的都是它在布依族中神圣的地位。

余雁伟说:这个宝贝一直由家族世代相传,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曾经有个长辈每天晚上都把铜鼓放在床边睡觉,就是为了防止有人打铜鼓的‘歪主意’。”由于余雁伟家的这两面铜鼓太过珍贵,每年只用两次,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和布依族盛大的民族节日六月六”才会拿出来。

余雁伟通过自己的不断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各种调式,其敲击的铜鼓具有布依族鼓调的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古朴悠远的特点。不仅如此,在保证音律优美的前提下,他还让自己击鼓的姿势形式多样,表情激昂而生动,感召力强,具有浓厚的地方布依族音乐文化色彩和布依族古代音乐民俗形成的艺术特征。

余雁伟说,他们家族传承下来的铜鼓十二调”鼓谱已经遗失,现如今的传承是通过先辈的智慧一步一步探索,形成的一些口诀。

在余雁伟的用心钻研下,他逐渐熟练掌握了演奏铜鼓十二调”的技艺。余雁伟说,和他一起学习铜鼓十二调”的有堂兄弟五六人,最后只有他坚持了下来。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前期的积累,所有的汗水终将会汇聚在一起,铺成一条坚实的道路。余雁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铜鼓十二调”演奏的好手。学成后,每逢遇到布依族的丧葬仪式及庆典,他都会应邀带上徒弟余天国、余天福等人进行铜鼓十二调”演奏,很受群众的欢迎和尊敬。

我们在保护自己文明的同时,也在为子孙守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余雁伟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了不少的铜鼓十二调”传承人。来学习的人不分老少,他都热情地指导,同时还积极组织对门山铜鼓表演队参加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的文艺表演活动。

2009年,余雁伟被贵州省文化厅认定为铜鼓十二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会在这条传承的道路上一直行走下去。州文体广旅局提供)

一审:郑启敏

二审:王欢

三审:王福伦

四审:黎晓娟

责任编辑:郑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