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您当前的位置:新加坡 >> 普洱频道 >> 编号 >> 正文
指尖技艺之彝族刺绣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0日 15:35:00  来源:云南网-普洱新闻网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指尖技艺之彝族刺绣

景东彝族刺绣如同史书一般,记载了彝族人民深居山林的千年历史。

一块绣布,一根细针,千回百转间,留住了时间,留住了岁月的变迁。

行走在针尖上的彝族文化脉络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据考证,彝族刺绣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族克智中说,濮莫尼衣发明了纺线织布,金觉乌基发明了剪裁缝补。彝族刺绣顺应剪裁缝补而产生,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

彝族女子擅长刺绣,五彩斑斓的纹饰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在彝族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之说,以此来赞美她们心灵手巧。

景东彝族刺绣以安定青云彝族刺绣最具代表性,其针法独特、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独具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

古老的文化·尘封的技艺

彝族刺绣的图案构思独特、布局精巧、富于变化、色彩鲜丽,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朵奇葩。从一件件精美的彝族服饰刺绣作品中,我们可看出深藏其中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信息。

针法

景东彝族传统手工刺绣是一项独特的工艺技术,主要有平针绣、打籽绣、青花绣、栽花绣、扣针绣等10余种针法。

工具

刺绣工具包括绣花箍、绣花针、丝线以及白、黑、蓝等各式布料。

步骤

绣、绣、箍、绷、绣、绣和绣

种类

绣花种类有排花、栽花、穿花、贴花、锁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打字花、扣花、切针等手法和技巧。最常用的是平针绣,其次是打籽绣、青花绣和扣针绣。其中青花绣只有结过婚的妇女才可以用,没有过门的小姑娘是不可以用的。

产品

刺绣产品主要有:围腰、披肩、绣花鞋、包头、头饰品、领带、童帽、伞套、桌布、窗帘、壁挂、信插、背包、挎包、钱包、腰包、小手袋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海仙:一针一线传承彝族刺绣之美

第七章50年;她的刺绣技艺精湛,是彝族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就是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下吴家村民小组的李海仙。

青云村是典型的彝族村寨,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以上。李海仙便出生在这样的彝族大家庭里,父母、哥嫂以及邻里都是地地道道的彝族。在她的记忆中,跳菜、刺绣、三弦、打跳、羊皮舞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的。

在与刺绣的相识、相知、相守中,李海仙渐渐明白了刺绣图案里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特殊的意义,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她对传统彝族文化越来越向往和热爱,同时对保护和传承彝族刺绣手工艺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

2014年,李海仙被认定为彝族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景东县最早一批省级传承人;2018年1月,被认定为“云岭技能大师”;2019年10月,入选““首页”

作为省级彝族刺绣传承人,李海仙先后参加市、县、乡民族服装服饰展销19次,展销传统手工刺绣作品800余件;举办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技艺培训班50场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次,有徒弟50人。

在她的家族中,她也把彝族刺绣的香火”传给了小孙女吴媛。当她看着7岁的孙女有模有样学起刺绣时,不禁想起自己跟着母亲学艺的时光,那时她刚好这般大。

刺绣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使命,我会认真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李海仙说。(中国)

青云村:针尖绘秋冬 技艺变产业

千余年来,刺绣是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青云村群众的生活必须品。现如今,它也是青云村彝家女子创造价值、打造品牌的技能。

对于青云村来说,刺绣制作和销售是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目前,青云村全村及周边村组300余名彝族妇女从事彝族传统刺绣制作及销售,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全力打造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品牌。

2013年,景东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青云村成为《纽约时报》;2015年,青云村被评为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2016年,青云村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1人、省级民间艺人1人和市级文化传承人人。以青云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百姓,共有刺绣传习人200人。((中国)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中证函10658000(5元/\20803])
订阅《城市》:CCYL公司(10658000)
中国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中国
国际比较项目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号®yunnan.cn 2003年8月起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