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目-*600429-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2,I支链酶;GCNT2号机组-OMIM公司
*600429

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2,I-支链酶;GCNT2号机组


备选标题;符号

β-1,6-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2
发育I抗原
I-β-1,6-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国际导航卫星组织


HGNC批准的基因符号:GCNT2号机组

细胞遗传学位置:6p24.3-p24.2页   基因组坐标(GRCh38):6:10,521,351-10,629,368 (来自NCBI)


基因-表型关系
位置 表型 表型
MIM编号
继承 表型
映射键
6p24.3-p24.2页 [血型,Ii] 110800 广告
无白内障的成人i表型 110800 广告
成人i型白内障13例 116700 应收账

文本

克隆和表达

血型i/i抗原(110800)是第一批在人类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巨大变化的同种异体抗原。i和i抗原分别由线性和支链多聚N-乙酰基氨基多糖确定。在胚胎发育期间的人类红细胞中,由于出现了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即i分支酶(GCNT2),胎儿(i)抗原被成人(i)抗原取代。Bierhuizen等人(1993年)克隆了将线性形式转化为分支形式的分支酶的cDNA,并研究了其在转染细胞中随着I抗原的发展而表达的情况。该cDNA序列预测了一种II型膜拓扑蛋白质,与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糖基转移酶一样。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糖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这种I分支酶和另一种在O-聚糖(GCNT1;600391)在其假定催化域的中心具有强烈的同源性。


基因功能

Yu等人(2003)证明人类I基因座表达3种IGNT形式,分别命名为IGNTA、IGNTB和IGNTC,它们具有不同的外显子1,但具有相同的外显子2和3。IGNTC是3种IGNT转录物中唯一一种在网织红细胞中表达,而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映射

在将39个EST映射到6p24-p23的过程中,Olavesen等人(1997)结论是GCNT2基因位于EDN1之间的区域(131240)着丝粒侧6p24-p23和TFAP2(107580)端粒侧6p24。


分子遗传学

血型I的空表型,成人I表型(110800)是由特定转移酶的缺陷导致的,该转移酶将抗原的结构从N-乙酰乳糖胺的线性重复序列转换为支链重复序列,分别表征血型抗原i和i。

成人i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CTRCT13;116700)用日语(Ogata等人,1979年)和台湾人(Lin-Chu等人,1991年).Yu等人(2001)在3个台湾成人i血型表型和先天性白内障家庭中发现GCNT2基因的分子缺陷(600429.0001-600429.0003).

Yu等人(2003)对2组成人i,即有先天性白内障和无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并对网织红细胞和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3个IGNT转录物进行酶功能分析和表达模式。结果提示了一种分子遗传学机制,可以解释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部分相关性,并表明i基因座的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结果还表明,人类血型I基因应重新分配为IGNTC形式,而不是IGNTB形式,Yu等人(2003)发现IGNTA和IGNTB为野生型,但IGNTC在无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白人个体中为突变型。IGNTC的两个错义突变,ala169到thr(600429.0004)和arg228到gln(600429.0005)在无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型白人中发现。6名白人中有5名为thr169等位基因纯合子,1名为thr 169和gln228错义改变的复合杂合子。这些突变在普通白人群体中并不常见。虽然在没有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白人中只有IGNTC是突变的,但在台湾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所有3种IGNT形式都是突变的。IGNTC是3种IGNT转录物中唯一一种在网织红细胞中表达,而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历史

马什和德帕尔马(1982)注意到,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关联可能由独立的i和白内障相关基因之间的紧密联系或负责成人i表型的基因对白内障发展的多效性效应来解释。由于在白人中这种关联的“强度”降低,有人认为,以前关于两个独立基因之间紧密联系的假设更为成立。分子因素表明,这种关联可能是由相同基因突变的多效性效应引起的,而不是由2个独立基因的连锁引起的,因为I基因中的2个核苷酸变化不太可能与附近的基因相连,而该基因也偶然发生突变,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ALLELIC变体( 5精选示例):

0.0001 13型白内障伴成人i型

2个台湾白内障家庭及成人i型(CTRCT13;116700),Yu等人(2001)发现GCNT2基因突变。受影响的S家系成员有一个纯合的1043G-a转换,导致gly348到glu(G348E)的取代。受影响的W家系成员是G348E突变和1148G-a转换的复合杂合子,导致arg383-his(R383H;600429.0002)替代。父母对其中一个突变是杂合的,两个家族都不是近亲。这两个突变都消除了原有的酶活性。


0.002白内障13伴成人i型

讨论在白内障患者和成人i型(CTRCT13;116700)由Yu等人(2001),请参阅600429.0001.


0.003白内障13伴成人i型

GCNT2,戴尔
   RCV000009701号机组

在一个台湾家庭(谱系C),Yu等人(2001)发现一名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和成人i表型的成员(CTRCT13;116700)GCNT2基因的3个外显子全部缺失为纯合。父母是堂兄妹。


.0004成人i表型

在6个具有成人i表型的白人中有5个(见110800),Yu等人(2003)在GCNT2基因IGNTC表达的1种亚型中发现505G-a突变的纯合子。这预测了氨基酸从ala169变为thr(A169T)。Yu等人(2003)提示白内障与该突变无关,因为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0005成人i表型

在6名成年i型白人中的1名(见110800),Yu等人(2003)发现GNTC2的IGNTC亚型突变的复合杂合性:ala169-thr(600429.0004)和683G-a转换,预计将导致arg228-gln(R228Q)替换。Yu等人(2003)提示白内障与该突变无关,因为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参考文献

  1. Bierhuizen,M.F.A.,Mattei,M.-G.,Fukuda,M。通过编码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人cDNA表达发育I抗原。基因发展7:468-4781993。[公共医学:8449405,相关引文][全文]

  2. Lin-Chu,M.,Broadberry,R.E.,Okubo,Y.,Tanaka,M。台湾华人的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英文)输血31:676-6771991。[公共医学:1891797,相关引文][全文]

  3. 马什,W.L.,德帕尔马,H。Ii血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输血22:337-3381982年。[公共医学:7101428,相关引文][全文]

  4. Ogata,H.、Okubo,Y.、Akabane,T。日本先天性白内障的表型Ⅰ。输血19:166-1681979。[公共医学:432928,相关引文][全文]

  5. Olavesen,M.G.、Bentley,E.、Mason,R.V.F.、Stephens,R.J.、Ragoussis,J。人类染色体6p23-p25上39个EST的精细定位。基因组学46:303-3061997。[公共医学:9417921,相关引文][全文]

  6. Schwientek,T.、Nomoto,M.、Levery,S.B.、Merkx,G.、Geurts van Kessel,A.、Bennett,E.P.、Hollingsworth,M.A.、Clausen,H。O-聚糖分支形成的控制:编码形成核心2和核心4的新型β-1,6-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的人cDNA的分子克隆。生物学杂志。化学。274: 4504-4512, 1999.[公共医学:9988682,相关引文][全文]

  7. Yeh,J.-C.,Ong,E.,Fukuda,M.是。形成核心2、核心4和I分支的新型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分子克隆和表达。生物学杂志。化学。274: 3215-3221, 1999.[公共医学:9915862,相关引文][全文]

  8. Yu,L.-C.,Twu,Y.-C.,Chang,C.-Y.,Lin,M。成人i型表型的分子基础和负责人类血型i抗原表达的基因。血液98:3840-38452001。[公共医学:11739194,相关引文][全文]

  9. Yu,L.-C.,Twu,Y.-C.,Chou,M.-L.,Reid,M.E.,Gray,A.R.,Molds,J.M.,Chang,C.-Y.,Lin,M。人类I基因座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背景解释了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部分相关性。血液101:2081-20882003。[公共医学:12424189,相关引文][全文]


Marla J.F.O'Neill-更新时间:2013年6月10日
Matthew B.Gross-更新日期:2013年5月9日
维克托·麦库西克-更新日期:6/23/2003
维克托·麦库西克-更新日期:2/15/2002
Victor A.McKusick-更新时间:1998年2月4日
创建日期:
维克托·麦库西克:1995年2月24日
卡罗尔:2015年6月5日
卡罗尔:2015年2月16日
卡罗尔:2015年1月20日
阿洛佩兹:2013年6月28日
卡罗尔:2013年6月10日
mgross:2013年5月9日
特里:2012年2月16日
特里:2012年1月25日
阿洛佩兹:2003年6月23日
阿洛佩兹:2003年6月23日
特里:2003年6月23日
cwells:2002年3月29日
特里:2002年2月15日
标记:1998年2月5日
特里:1998年2月4日
乔安娜:1997年11月24日
杰米:1997年2月5日
颂歌:1995年2月27日
卡罗尔:1995年2月24日

*600429

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2,I-支链酶;GCNT2号机组


备选标题;符号

β-1,6-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2
发育I抗原
I-β-1,6-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点火


HGNC批准的基因符号:GCNT2

SNOMEDCT公司:115752000;  


细胞遗传学位置:6p24.3-p24.2   基因组坐标(GRCh38):6:10521351-10629368 (来自NCBI)


基因-表型关系

位置 表型 表型
MIM编号
继承 表型
映射键
6p24.3-p24.2页 [血型,Ii] 110800 常染色体显性
无白内障的成人i表型 110800 常染色体显性
成人i型白内障13例 116700 常染色体隐性

文本

克隆和表达

血型i/i抗原(110800)是第一批在人类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巨大变化的同种异体抗原。i和i抗原分别由线性和支链多聚N-乙酰基氨基多糖确定。在胚胎发育期间的人类红细胞中,由于出现了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即i分支酶(GCNT2),胎儿(i)抗原被成人(i)抗原取代。Bierhuizen等人(1993年)克隆了将线性形式转化为分支形式的分支酶的cDNA,并研究了其在转染细胞中随着I抗原的发展而表达的情况。该cDNA序列预测了一种II型膜拓扑蛋白质,与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糖基转移酶一样。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糖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的比较表明,这种I分支酶和另一种在O-聚糖中形成分支的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CNT1;600391)在其假定催化域的中心具有强烈同源性。


基因功能

Yu等人(2003)证明,人类I基因座表达3种IGNT形式,分别命名为IGNTA、IGNTB和IGNTC,它们具有不同的外显子1,但具有相同的外显子2和3。IGNTC是3种IGNT转录物中唯一一种在网织红细胞中表达,而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映射

在将39个EST映射到6p24-p23的过程中,Olavesen等人(1997)得出结论,GCNT2基因位于着丝粒侧6p24-p23的EDN1(131240)和端粒侧6p24的TFAP2(107580)之间的区域。


分子遗传学

血型I的空表型,即成人I表型(110800),是由特定转移酶的缺陷导致的,该转移酶将抗原的结构从N-乙酰乳糖胺的线性重复序列转换为支链重复序列,分别表征血型抗原I和I。

在日本人(Ogata等人,1979年)和台湾人(Lin-Chu等人,1991年)中发现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CTRCT13;116700)相关。Yu等人(2001)在3个具有成人i血型表型和先天性白内障的台湾家庭中发现了GCNT2基因的分子缺陷(600429.0001-600429.0003)。

Yu等人(2003年)对2组成人i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分析,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和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患者,并对网织红细胞和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3个IGNT转录物进行了酶功能分析和表达模式。结果提示了一种分子遗传学机制,可以解释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部分相关性,并表明i基因座的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结果还表明,人类血型I基因应重新分配为IGNTC形式,而不是IGNTB形式。Yu等人(2003年)发现,在没有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白人个体中,IGNTA和IGNTB是野生型,但IGNTC是突变型。在无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白人中发现了两个IGNTC错义突变,ala169到thr(600429.0004)和arg228到gln(6004290005)。6名白人中有5名为thr169等位基因纯合子,1名为thr 169和gln228错义改变的复合杂合子。这些突变在普通白人中并不常见。虽然在没有先天性白内障的成年i白人中只有IGNTC是突变的,但在台湾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中所有3种IGNT形式都是突变的。IGNTC是3种IGNT转录物中唯一一种在网织红细胞中表达,而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历史

Marsh和Depalma(1982)指出,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关联可能是由独立的i和白内障相关基因之间的紧密联系或负责成人i表型的基因对白内障发展的多效性效应来解释的。由于在白人中这种关联的“强度”降低,有人认为,以前关于两个独立基因之间紧密联系的假设更为成立。分子因素表明,这种关联可能是由同一基因突变的多效性效应引起的,而不是由2个独立基因的连锁引起的,因为I基因中的2个核苷酸变化不太可能与附近的基因联系在一起,而附近的基因偶然也发生了突变,导致白内障的发展。


ALLELIC变体 5个精选示例):

0.0001 13型白内障伴成人i型

GCNT2、GLY348GLU
SNP:rs56141211,gnomAD:rs56141211,临床变量:RCV000009699

Yu等人(2001年)在2个患有白内障和成人i型的台湾家庭(CTRCT13;116700)中发现GCNT2基因突变。受影响的S家系成员具有纯合子1043G-a转换,导致gly348-to-glu(G348E)替代。受影响的W家系成员是G348E突变和1148G-a突变的复合杂合子,导致arg383到his(R383H;600429.0002)取代。父母对其中一个突变是杂合的,两个家族都不是近亲。这两种突变都破坏了原有的酶活性。


0.002白内障13伴成人i型

GCNT2,ARG383HIS
SNP:rs55940927,gnomAD:rs55940927,临床变量:RCV000009700

关于Yu等人(2001年)在白内障患者和成人i表型(CTRCT13;116700)中发现的复合杂合状态的GCNT2基因中arg383-his(R383H)突变的讨论,请参见600429.0001。


0.003白内障13伴成人i型

GCNT2,戴尔
临床变量:RCV000009701

在一个台湾家系(系谱C)中,Yu等人(2001年)发现一名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和成人i表型(CTRCT13;116700)的成员因GCNT2基因所有3个外显子的缺失而纯合子。父母是堂兄妹。


.0004成人i表型

GCNT2,ALA169THR
单号:rs137853339,rs56106312,gnomAD:rs137853339,rs56106312,临床变量:RCV000009702

Yu等人(2003年)在6个具有成人i表型的白人中的5个中发现,GCNT2基因IGNTC的1个亚型中存在505G-a突变的纯合子。这预测了氨基酸从ala169变为thr(A169T)。Yu等人(2003年)认为,白内障与这种突变无关,因为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0005成人i表型

GCNT2、ARG228GLN
SNP:rs137853340,gnomAD:rs137853340,临床变量:RCV000009703

Yu等人(2003年)在6个具有成人i表型的白人中的1个中发现了GNTC2的IGNTC亚型突变的复合杂合性:ala169-thr(600429.0004)和683G-a转变,预计会导致arg228-gln(R228Q)替代。Yu等人(2003年)认为,白内障与这种突变无关,因为只有IGNTB转录物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


另请参阅:

Schwientek等人(1999年);Yeh等人(1999)

参考文献

  1. Bierhuizen,M.F.A.,Mattei,M.-G.,Fukuda,M。通过编码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人cDNA表达发育I抗原。基因发展7:468-4781993。[公共医学:8449405][全文:https://doi.org/10.1101/gad.7.3.468]

  2. Lin-Chu,M.,Broadberry,R.E.,Okubo,Y.,Tanaka,M。台湾华人的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英文)输血31:676-6771991。[公共医学:1891797][全文:https://doi.org/10.1046/j.1537-2995.1991.31791368349.x]

  3. 马什,W.L.,德帕尔马,H。Ii血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相关性。输血22:337-3381982。[公共医学:7101428][全文:https://doi.org/10.1046/j.1537-2995.1982.22482251224.x]

  4. Ogata,H.、Okubo,Y.、Akabane,T。日本先天性白内障的表型Ⅰ。输血19:166-1681979。[公共医学:432928][全文:https://doi.org/10.1046/j.1537-2995.1979.19279160286.x]

  5. Olavesen,M.G.、Bentley,E.、Mason,R.V.F.、Stephens,R.J.、Ragoussis,J。人类染色体6p23-p25上39个EST的精细定位。基因组学46:303-3061997。[公共医学:9417921][全文:https://doi.org/10.1006/geno.1997.5032]

  6. Schwientek,T.、Nomoto,M.、Levery,S.B.、Merkx,G.、Geurts van Kessel,A.、Bennett,E.P.、Hollingsworth,M.A.、Clausen,H。O-聚糖分支形成的控制:编码形成核心2和核心4的新型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人cDNA的分子克隆。生物学杂志。化学。274: 4504-4512, 1999.[公共医学:9988682][全文:https://doi.org/10.1074/jbc.274.8.4504]

  7. Yeh,J.-C.,Ong,E.,Fukuda,M.是。形成核心2、核心4和I分支的新型β-1,6-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分子克隆和表达。生物学杂志。化学。274: 3215-3221, 1999.[公共医学:9915862][全文:https://doi.org/10.1074/jbc.274.5.3215]

  8. Yu,L.-C.,Twu,Y.-C.,Chang,C.-Y.,Lin,M。成人i表型的分子基础和负责人i血型抗原表达的基因。血液98:3840-38452001。[公共医学:11739194][全文:https://doi.org/10.1182/bloud.v98.13.3840]

  9. Yu,L.-C.,Twu,Y.-C.,Chou,M.-L.,Reid,M.E.,Gray,A.R.,Molds,J.M.,Chang,C.-Y.,Lin,M。人类I基因座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背景解释了成人I表型与先天性白内障的部分相关性。血液101:2081-20882003。[公共医学:12424189][全文:https://doi.org/10.1182/blod-2002-09-2693]


贡献者:
Marla J.F.O'Neill-更新时间:2013年10月6日
Matthew B.Gross-更新日期:2013年5月9日
维克托·麦库西克-更新日期:6/23/2003
维克托·麦库西克-更新日期:2/15/2002
维克托·麦库西克-更新日期:2/4/1998

创建日期:
Victor A.McKusick:1995年2月24日

编辑历史记录:
卡罗尔:2015年6月5日
卡罗尔:2015年2月16日
卡罗尔:2015年1月20日
阿洛佩兹:2013年6月28日
卡罗尔:2013年6月10日
mgross:2013年5月9日
特里:2012年2月16日
特里:2012年1月25日
阿洛佩兹:2003年6月23日
阿洛佩兹:2003年6月23日
特里:2003年6月23日
cwells:2002年3月29日
特里:2002年2月15日
标记:1998年2月5日
特里:1998年2月4日
乔安娜:1997年11月24日
杰米:1997年2月5日
卡罗尔:1995年2月27日
卡罗尔:199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