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图片新闻

时间
/
分享
评论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右一)和学生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样。

湖南岳阳地区有俗语洞庭湖老麻雀”,用来形容一个人经过风浪、见过世面、做事老练。谢永宏的微信名是洞庭麻雀”,他笑眯眯地解释道:好几个年纪比我大的朋友都用‘洞庭湖老麻雀’作为微信名,所以就把‘老’字去掉了。”

谢永宏是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该站2007年筹建,2008年选址,2009年建成,他是建站核心人物。

2009年起,他和团队扎根洞庭湖湿地十余年,为当地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把脉诊疗”。从36岁至50岁,他从“一介书生”变成密切结合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工作者,带领团队成员一起成为经受得起风浪挑战、守护“长江之肾”的“洞庭麻雀”。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7月8日,谢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办公室内修剪种养的沉水植物。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种植的沉水植物生长情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这是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拍摄的荷花。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准备采样。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查看种植的沉水植物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周荻潇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采样工作后留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8日,谢永宏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办公室内养护沉水植物。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7月10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拍摄的中国科学院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基地无人机照片)。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7月10日,谢永宏(右)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一处牛蛙养殖基地,介绍由他们设计的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巢传鑫博士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水前往样地。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10日,谢永宏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一处牛蛙养殖基地,介绍由他们设计的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大通湖地处洞庭湖腹地,被称作洞庭之心”。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拍摄的风雨后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水样并测水质。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7月9日,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邹业爱博士拍摄风雨后的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责编:李琳、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回复)“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