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悠悠古堰情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3日07:23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王旺国

位于鄂南崇阳高堤河上的石枧堰,堰上水如一面明镜,波平浪静;跌下堰下的水如银练织成的花辫,闪着寒光;河床上的乱石如屿,堰水冲击着乱石,浪花四溅,像狼奔豕突,声如洪钟。

石枧堰始建于后唐二年(约公元931年),高5米,长272米,顶宽2米,距今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历经历代多次修葺,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多种功能,庇佑着白霓全镇近万人的生活。石枧堰是我国丘陵地区水利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去年,它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第十批名录。

我的家乡白霓镇内洲畈,千百年来,正是依靠着古堰15里水圳的滋养,才有大米畈、洋米畈、内洲畈数万亩良田,才成为名闻遐迩的米粮仓。家乡的先贤和后学们,无论飞得多远,都有着魂牵梦绕的古堰情怀。明代曾任四川广安太守的先祖王守贞,一门三太守,他年少就在堰旁石枧寺和东流寺读书;他的儿子王畴更是深情吟咏石枧堰晓乘晴旭上高林……一襟秋水共禅心”;孙子王近敏也有森松堆翠半山头,百转虚廊一刹幽……涧谷深藏溪影流……寒陂十倾万家秋”的诗句。

少年时代,我就与古堰结缘。冬天清晨,放寒假的我就被嘡嘡”的锣声敲醒,要上堰修水利了。疏通堰底泄洪孔,这是每年冬季的必修课。我随百余村民走六七里路来到石枧堰,在慈王顶山麓凹地担土。民工三人一组,一人挖土,两人挑土上堰。我因年少,只当上土工。只见用箢箕挑土的人流,在堰边排成半里长人链。堰长派人给挑土者发蚕豆,一担土发两颗。挑土者得到80颗“豆”就可记一个堰工,此乃年终分红的凭据。而我们学生,全当义务。中午,我们就在堰旁垒灶烧饭,一时四处冒烟,人如蚁聚,欢声笑语一片。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吃过午饭,年近八旬的老堰长对我扬手:旺伢子,你读过初中,来瞧瞧这古碑。”我应声而来。老堰长抽着旱烟,用汗巾抹掉碑上的青苔,手指划着碑上文字说:你看我们王家祖先名字都在碑上呢!”我细看,这是一方清雍正二年的古碑,碑文是时任县令侯子节所撰。记载古堰倒塌三十多年后重修的史实,修堰的董事是我的祖先若泉公。我的直系先祖王行表的名字也赫然碑上,时任陂正堰长)。老堰长指着堰旁的小山说:它叫普陀山,我任中书舍人的先祖王近愚,就长眠于此。我已七十八了,这座千年古堰,就靠你们这些识文断字的后生保护了。”识字不多的老堰长,为我揭开了一页乡土文化历史。

经过一天的劳作,老堰长站在洪门边,像个得胜大将军挥手亮开嗓门:塞洪!”几个喝了酒的汉子将一块块两米长厚木板拦于稍斜洪门上,再在木板上铺一张大草席,然后十几个执锹壮汉轮番向洪门填土。待洪门塞好,河水回流。半个时辰后,原本砂石毕现的堰塘便荡起清波。次日清晨,15里长圳又清水长流。清清堰水为家乡赢得了声誉。村民唱道:我的家乡在内洲,一圳清水浪悠悠,金谷银棉长丰稔,儿孙娶亲不用愁。”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时光老人的脚步迈进新世纪第十春,千年古堰遇到情系山水的知音章确忠。他在石枧堰边村子生活了一个甲子。对堰边山峦、古碑、奇石、大树,了如指掌。这年春天,老章放弃在外的事业,携数百万积蓄,回乡创业。他计划把古堰周边自然景点开发成旅游区,为村民谋求致富路。并请专业人士精心绘制了一套石枧堰旅游规划蓝图。后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好梦梦碎。

时光匆匆又十年。2019年冬,石枧古堰才遇到了真正的伯乐。他就是从武大毕业的白霓镇党委书记谭其军。他坚信石枧堰是埋没蓬蒿的瑰宝,上任伊始,就组织一个古堰申遗专班,查阅浩繁的文献古籍,编制厚厚的申遗项目报告。苦苦奋斗三年,终于在2023年杪梦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而今,老章未竟的蓝图又重启,而且只会更美。可以想象,未来的石枧堰一定会像撩开轻纱的美女,焕发又一春,定会让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试想,那时的故乡也一定会成为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肖梦吟】

版权所有©2001-24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巨潮网www.cnhubei.com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