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文明网首页 » 聚焦»正文

安徽日报头版报道马鞍山当代愚公”事迹

2024-06-24  

6月24日

安徽日报头版刊文

三十九载,一双厚掌”绿了五座山头

——记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村民易厚掌》

文章报道中国好人”荣誉获得者——

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村民易厚掌

39年来绿化荒山4000多亩的事迹

一起来看看↓↓↓




  

  6月23日清早,骤雨初歇。在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西塔山脚下,易厚掌望着云雾缭绕、葱郁苍翠的大山,脸上满是笑意:这雨下得实在好!像是专门给小树苗浇水的。”若不是这场雨,平日里天刚亮,这位老人就会拿上镰刀、柴刀,背上喷雾器,上山打药、清理杂草。看着山上的树苗一天天长大,他满心欢喜。

   

   

  日前,易厚掌老人在查看自家油茶树的长势,身后是他花了39年时间绿化的西塔山。这座从前的荒山,如今披上绿装、郁郁葱葱。安徽日报记者 李 季 摄

  易厚掌今年77岁。39年前,老易带领全家老小扎根石块裸露的西塔山,手提肩挑,造林护绿。39年来,吃苦受累、大火烧山、亲人接连去世都没有动摇老易绿化荒山的决心。如今,他已累计绿化荒山4000多亩,西塔山5座山头全部披上了“绿装”。

   

  一双厚掌、百把铁镐,他像养孩子一样“养树”

   

  记者与老易握手的感觉很特别,他厚实的手掌仿佛带刺”,有些扎手。手掌里层层叠叠的老茧,是常年握持铁镐等工具留下的痕迹,也是39年来“植”在他手心里的“年轮”。

   

  我名叫厚掌,名副其实嘛。”易厚掌打趣道。

   

  陶厂镇西塔山脚下,几间半旧不新的瓦房是老易的住处。屋内陈设简陋,一桌、一床、一锅、一灶而已,铁镐、镰刀、锄头、割草机等工具却应有尽有。

   

  1985年,他第一次在西塔山栽树苗,一镐下去,竟与山石撞出了火花,两只手虎口处震得生疼。太费镐!”老易说,荒山造林比他料想得难。看着屋里一把把手柄开裂、锈迹斑驳的铁镐,他粗略估计,39年共用坏了100多把铁镐和铁锨,挑坏了20多根扁担。

   

  石头山上种树,比养娃还难!上世纪80年代,政府号召绿化荒山,但没人敢揽这个活,都知道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人受累。”西塔村村民晏行道说。1985年,易厚掌38岁,作为党员的他带头扛着铁镐上了山。

   

  这山荒着就是‘废山’,太浪费!”老易觉得,人一辈子要干点儿实事,他毅然与林业部门签下了50年的承包合同,不久后,老易带着母亲、妻子和子女住进了在西塔山上搭建的窝棚,同时卖掉了家里的一头牛、三头猪、几十只鸡,卖的钱全部都买了树苗和工具。

   

  看,这几棵都是刚上西塔山时种下的,长好大了!”山脚下,看见几棵高大粗壮的松树,老易眼里放光”,情不自禁地用双臂去环抱。他爱树,也最知道荒山上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有多不容易。

   

  过去,这里石多土少,一刮风都是灰,光秃秃的山上没一棵像样的树。”老易拿着西塔山过去的照片介绍。如今的西塔山,松树挺拔、木杉俊秀,玉柏、枫香成排成片,远远望去,万木葱茏,生机盎然,远非昔日能比。

   

  从布满石块的山路上山,电动三轮车能上去的路程不到四分之一,余下的路只能步行。一路上,老易话不多,只有谈到树,他才活泛起来,对山上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最多的就是这种‘国外松’,长得快,还笔直,好看!”老易手指路边一片松树介绍,荒山造林,选好树种很重要,而栽苗时也有讲究,要小心地在苗的根部均匀地裹一层泥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裹泥浆、浇树都要用水,山上没水,就用扁担从山下往山上挑,送树苗、送饭也这样。”西塔山海拔200多米,上下山来回一趟近两个小时,老易像挑山工”,一天几趟,肩膀磨破了皮、荆棘划破了脚踝,胶鞋破了一双又一双。日子长了,一双铁脚掌”硬是踩出了一条上山的小路。

   

  种树像养孩子,要仔细养护。”老易说,树苗生长期要常清理杂草杂枝,病虫害高发期要及时打药,遇到暴风雨要注意查看生长情况,有死苗枯苗就及时补种……

   

  39年来,老易就这样把每一棵树当作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帮它们挺过风雨,帮它们扎根荒山。

   

  一场山火、多重打击,“老锤”还是“一根筋”

   

  老易,是个有故事的人。

   

  “13岁时就到处流浪,没饭吃,吃山芋干子,才活了下来。”老易的父亲去世得早,小小年纪他便外出讨生活,磨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性。

   

  能吃苦,在当时很被村民看重。”西塔村村民吕才和回忆,后来老易成了共产党员,又当了生产队长,带领村民办起窑场,做砖坯、烧砖窑,他带头干,生产队搞得风风火火,村民也有活干。”

   

  1985年上山种树,10年间老易起早贪黑,绿化了2000多亩山地。看着荒山变青山,老易甭提多高兴。谁料灾难突然降临。

   

  “1996年1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老易清楚地记得这个时间,我和儿子正在半山腰清杂,发现山顶冒烟,还有一股味道,立马感觉大事不好。”

   

  一场大火从山的背面烧了过来,西塔山很快成了火海。老易扔下手里的柴刀,疯了一样跑进林中。那么大的火,哪里是人赤手空拳能灭的?”前来救援的人们将老易拖了出来。

   

  大火一直烧到夜里近12点,老易十年时间栽下的树木烧得只剩山脚下的几棵。十年心血,说没就没了,他瘫坐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天塌了。

   

  家里也出大事了。老易的母亲受不了打击,没多久就走了。相隔才4天时间,老易的妻子上山补苗,瘫在地上,再没醒过来,手里还紧攥着树苗。

   

  山烧了,亲人没了,这场火把我烧得可真惨!”如今,老易擦拭着老伴的照片,说起往事,忍不住流下眼泪。

   

  大火后,大家建议老易出去打工,能多挣点钱,他根本不听劝,说是既然干了就干到底!老易黑瘦的脸满是皱纹,笑起来有些憨,其实他是表面温和,骨子里倔强。他讲到就要做到,有些‘一根筋’,我们这里的方言把执拗的人叫‘老锤’。”村民戚秀传说。

   

  母亲和妻子去世后,老易还是没日没夜地在山上栽苗、清杂。这山我不搞,没人搞,就荒掉了!”老易说,说过要把山变绿,就要做到。”

   

  又是几度春夏秋冬、几番风霜雪雨,老易手掌上的老茧又厚了几层。如今,他已累计绿化荒山4000多亩,西塔山5座山头全都变得郁郁葱葱。他还修建了总长近6公里的防火通道,没用政府一分钱补贴。

   

  一颗初心、两代逐梦,自己干不动了后代接着干”

   

  老易对树有着特殊的情感。

   

  小时候,老易的父亲在荒岗上种了许多桃树、柿子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树给了他甜蜜的记忆,也在他心里“种”下了“造林梦”。老易一家搬进西塔山后,他的梦也成了全家人的梦。

   

  老易的住处挂着一张全家福,背景是西塔山。他粗糙的大手指着照片,向记者介绍每一位家庭成员。两个女儿从小跟着干活,没怎么上学,儿子初中毕业就在山上干。”老易欣慰的是,儿子易成兵这些年历练成了造林护绿的能手。

   

  1996年的山火烧掉了总价值达300多万元的树木,而二次造林还要继续投入。日子怎么过,后面怎么搞?”老易也犯过难。易成兵给了父亲很大支持。他陪父亲找到了林业科研机构,听了专家的建议,父子俩转变思路,在山上土壤稍好的地块,试种油茶和茶树。近几年,他们还在林间套种了芝麻、中草药、花生等,以经济林养生态林。

   

  与林业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易成兵常去取经,还请专家来现场指导,调整树种结构,淘汰退化林种,补绿护绿。前几年,他从外地引进了茶树种植自动喷灌设备,提高了收益。这些收益弥补了生态林的部分投入。”易成兵告诉记者。

   

  39年来,易厚掌从造林员”变成护林员。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儿子易成兵也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夕阳下,老易腰杆笔直,如挺拔的松柏,大伙儿说我日子过得苦,可把荒山变青山,后人就享福了,也值了。”

    

  造绿护绿是自己的选择,没想到党和政府会给我这么多荣誉!”老易告诫子孙,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守好这片绿水青山。

   

  老易高兴的是,孙子易家伟对他也很支持。爷爷绿化荒山半辈子,我要向他学习,尽微薄之力做些事情。”易家伟给老易的住处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灯和监控设备。

   

  77岁的易厚掌依然精神矍铄,每顿能吃两大碗米饭,每天还是和儿子一样上山干活。只要有一口气在,能干一点是一点。”老易语气坚定,等自己干不动了,后代接着干,把这青山守好。”

   

责任编辑:刘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