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工作简报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刊】第32期
  发表时间:2022-09-19   编辑:刘仁军   来源: 湖南文明网
 

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9月15日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刊】32期

  〔工作交流〕

  汉寿县:湖水守望”项目引来一湖碧水

  长沙县:厚植文明沃土 培育德善之花

  衡南县:文明实践+消防救援”打造最强合力

  株洲市荷塘区:坚持三个结合” 助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

  永州市零陵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零陵”路径

  汉寿县湖水守望”项目引来一湖碧水

  汉寿县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一江碧水”指示精神,聚力打造湖水守望”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汉寿县近12万名人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退捕+转岗,构建河湖保护机制。组建环保志愿服务队,下设候鸟守护、禁捕宣传、湖面清理等9支志愿服务分队。全年查处打击违法捕捞16起,查获违法捕捞船只24艘,清理处置历年沉底地笼、网具12728张。志愿者将帮助退捕渔民转产转型作为重点,积极走访退捕渔民,开展岗位推荐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上岸渔民转产就业1053人。推介选树退捕渔民转型先进典型,300多名渔民转变观念,由捕获者变成保护者。上岸渔民刘克欢获评2022年度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如今,西洞庭湖捕猎陋习逐步杜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基地+学校,增强河湖保护意识。将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宣教中心、青山湖候鸟公园打造为环境保护实践基地,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汉寿环保世纪行”等环保宣教志愿服务活动。岩汪湖中学依托紧邻西洞庭湖优势,成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基地学校,开展湿地保护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学生在环境保护实践基地接受科普教育、普及湿地知识,增强湿地周边居民的河湖保护使命感、责任感。

  河长+协会,凝聚河湖保护合力。充实河湖保护社会力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参与共同发力。招募民间河湖长528名,全年开展河湖巡查、河湖岸线垃圾清理15000余次。依托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善益行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近千名志愿者,开展清捡白色垃圾、守护越冬候鸟、禁渔禁牧宣传、水质检测、清理欧美黑杨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清理西洞庭湖白色垃圾300余吨,洞庭湖Ⅴ类水质断面降至0个,候鸟增加到226种,每年来此栖息、觅食、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达3万只。汉寿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长沙县厚植文明沃土 培育德善之花

  坚持全线统筹,构筑文明实践新平台。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阵地建设提质目标任务,按照五有”标准分类分级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星级实践站,全面完成1个实践中心、19个实践所、217个实践站的建设提质)。整合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区域文化体育场所、故居纪念馆、图书馆等275处文化服务场所,打造“19+N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及镇街道)接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新模式,有效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智能化管理。     

  坚持全域建设,汇聚文明实践新动力。牢固树立全域”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果园镇以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精心设计品牌活动项目——田汉小戏骨培训,提供戏曲唱腔、身段、剧目表演等多元化免费教学服务,累计培养小戏骨600余名,其中两名小戏骨演员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称号。金井镇深化实施金牌嫂子”志愿服务品牌,组建金牌嫂子”志愿服务队,通过培育骨干志愿者、孵化文明实践项目、开展矛盾调解、移风易俗、扶贫助困等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持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13826名。春华镇以村组为单位广泛开展讲、评、帮、乐、庆”等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浓厚氛围。

  坚持全民参与,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尚。组建14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和89支志愿服务分队,实施志愿服务积分银行”管理及星级志愿者激励制度路口镇以积分兑换新形式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完成积分兑换155万分,兑换日用品价值2万余元,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以上。江背镇探索构建社会工作队伍与志愿服务队伍有机融合的双工融合”模式,吸纳60余家爱心商户、数百名公益人士成为志愿服务队固定成员。截至目前,长沙县注册志愿者达20.44万人,共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300余场次,累计动员志愿者16.29万余人次,有效激活志愿服务“一池春水”。长沙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衡南县文明实践+消防救援打造最强合力

  突出主题主线,高标准建设阵地活动平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凸显城乡一体、智慧治理”两大特色,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打造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宣教平台和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实践平台。衡南县共建立了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4个实践基地、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阵地建设全覆盖。

  突出价值引领,高质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衡南县注册衡阳群众”志愿者近12万人,建立注册志愿服务队伍690支,其他各级志愿服务队伍2000多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文明劝导、健身体育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第一期衡南县关爱留守儿童圆梦工程”消防夏令营活动。带领学员参观归园、罗亮泗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艺术文化等。

  突出鲜明亮点,高水平打造特色品牌项目。省消防救援总队、市支队、县大队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消防救援”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项目主要包括4项内容:一是在县实践中心建设一个消防主题展馆,突出实践、互动”主旨,通过多发易发火灾的三维实景模拟设备和消防救援队伍相关视频展示,宣传消防知识。二是建设衡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消防救援体验基地”。在县消防救援大队建设一个火场逃生体验馆,定期向群众开放。在县消防救援大队现有条件基础上,适度增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标牌、文明实践阅读区、便民服务区等。三是在23个乡镇实践所,各设置一个消防救援+”体验触屏,在446个村(社区)实践站各设置一个消防救援+”宣传栏,由消防宣传服务队负责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四是契合新时代文件实践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打造一个融科普宣传、休闲娱乐、警示教育于一体的消防主题广场”。衡南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

  株洲市荷塘区坚持“三个结合” 助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

  坚持社工与群众相结合,培育志愿服务精神。通过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建立驻村工作队+社工+爱心邻里+志愿者”帮扶模式,大力发展和培养本土志愿者,成立理论宣讲、环境保护、城乡帮困、科学普及、应急救援等各类农村志愿服务队25支,骨干志愿者500多人,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提供三服务两支持”即身心陪伴服务、居家生活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物质支持、资金支持)。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党群联动格局。通过“国际杂志”APP、幸福荷塘服务监督微信群,实现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智能精准对接。同时在线下构建党员—志愿者—群众”网络格局,发挥网格员铁脚板”作用,并联系网格内党员、志愿者,利用实地走访、网格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在疫情防控等各类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活动与创建相结合,丰富文明实践内涵。精心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法律服务六大平台”,大力组织开展广场舞、露天电影、文艺汇演、送春联等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柔性治理模式,通过一约四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株洲市荷塘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

  永州市零陵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建设“零陵”路径

  立足高位推动,构筑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坚持全域推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目前已实现全区中心、所、站100%覆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村和社区达100%,形成了“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负总责,宣传部门具体抓,各相关部门齐参与,市民群众主实践”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     

  坚持贴近实际,凝聚新时代文明实践强大合力。坚持把握正确方向,探索“13166”零陵路径。“1”牢牢把握中央要求,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目标。“3”打造“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1”组建一批志愿服务队伍。中心成立志愿服务总队,每个所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每个站成立志愿服务支队,现共有志愿服务队553支。“6”构筑六个平台。整合现有公共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服务、科普和法治服务、卫生健康服务、网上志愿服务等六个平台。“6”规范“六有”建设标准。即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有教材。

  狠抓项目打造,擦亮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底色。精心打造七里店社区时间银行”小手牵大手,共建护学岗”“爱心助童”“禁毒妈妈联盟”等品牌项目,持续擦亮我爱永州 零陵志愿红”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000余场次,参与人员13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创新成立零陵区潇湘习语”宣讲团,组建理论、百姓、文艺三支专业宣讲团。截至目前,开展三团六进”宣讲活动3000余场次。永州市零陵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专刊】第31期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

B1.B2-20070067-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