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工作提示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公示
时间: 2024-05-09 稿件来源黑龙江省文明办

  按照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候选人推荐工作要求,结合我省龙江好人”评议结果,坚持正确导向、面向基层、优中选优、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地各系统推荐、资格核查、综合评审筛选,推荐以下12人作为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公示期2024年5月9日—2024年5月13日。

  如对公示人选有不同意见,请于公示期间反映。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应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受理电话:0451—55671205。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事迹96岁世纪“老兵”无悔初心 恪守家国情怀

  ——哈尔滨市王青山

  王青山,1928年3月出生,哈尔滨五常市卫国乡兴水村人,1946年入伍,1948年入党。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60师480团2营机炮连通讯员、警卫员、保管员、担架兵。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公主岭战役、梅河口战役、四平战役、抚顺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年代,王青山坚守对早逝妻子的承诺和家庭责任60多年未再娶妻,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新时代新征程,王青山不忘初心发挥余热,成为乡村红色宣讲人”和最年长志愿者。曾荣获2024年第一季度“龙江好人”。

  哈尔滨五常市卫国乡的田野上,总有一位九旬老人蹒跚前行的身影。王爷爷又去给学生们讲课呀”、王老又去困难户家送东西了吧”,乡里乡亲像是遇见了一位“老师”、一位“村干部”,而不是面前这位已经96岁高龄的耄耋老人。

枪林弹雨铸初心

  2021年9月,电影《长津湖》上映。王青山的孙子带他去看了首映。看到电影中展示的抗美援朝战争场景,王青山动情地说:我们过江的时候天上有美国飞机,地面有美国高射炮,每天只能晚上行动。物资紧缺,吃不饱,穿不暖。10个人只能发8个饼,都不舍得吃,都想着给战友多留几口”。

  在一场战役中,王青山和战友们用火力压制敌军时,一颗子弹擦到王青山胸前又弹到他的咽喉处,他的喉管破损血流不止。而王青山的班长当时就在他前面,被子弹直接射中。班长临终前紧紧握着王青山的手说:小王,你去我家,告诉我妈,我回不去了……”王青山信守承诺,战争一结束马上转了多趟火车赶去班长家,没想到班长的母亲在战争结束前已经去世了。70多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王青山都流泪满面。

  枪林弹雨铸就了王青山的初心,家国情怀悄然根植于王青山心中。王青山36岁时,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临终前,妻子嘱咐王青山照顾好孩子们。正像践行对老班长的承诺一样,妻子去世后王青山又信守了对妻子的诺言。他独自将个孩子拉扯大,未再娶妻。

  困难时期,王青山和孩子们常常饿肚子,他却从未向组织上申请过救助。无论王青山有多困难,他也没提自己是抗美援朝立过军功的老兵,没向政府索要过任何补助,反而是经常替村里的其他困难户协调解决困难”,村民们说。

红色传承践初心

  王青山时常思念战友,也感怀自己的幸运。他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党员,退休后,他成为了一名红色宣讲人”。每年,他都要去五常市委党校、卫国乡政府、卫国乡中学、卫国乡小学等地开展红色宣讲,乡村的田间地头也经常是王青山宣讲的临时场所。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王青山所在的兴水村疫情防控任务很重。当时已92岁高龄的王青山找到村党支部申请到卡点执勤,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村党支部没有同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自己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在村里宣传如何正确配戴口罩、通知没有按时做核酸的村民及时补做。不仅如此,他还捐款500元钱,为执勤干部购买生活物资。

  2023年8月,卫国乡遭遇特大洪水。抗洪救灾期间,王青山看到有村民的地、房子被淹,就帮忙想办法堵住河水,有被水淹了没地方住的,他主动邀请来自己家中居住。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卫国乡党委专门邀请王青山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主题党课。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活了下来,理应做完革命未竟之事业。我要把这些故事都传承下去,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王青山在讲座中动情地说。王青山说:我是老党员了,我亲眼目睹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的重大变革与进步,对党的忠诚是我一生的坚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王青山始终坚守家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每一位老兵都用生命写就了一部英雄史,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块屹立的丰碑。致敬,老兵!

  

  

  女教师不离不弃唤醒植物人”丈夫 用爱撑起一个家

  ——佳木斯市付亚娟

  付亚娟,女,1974年3月出生,现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教师。2002年7月,付亚娟不顾亲朋反对,毅然决然地照顾因意外伤残的植物人男友,在床前端屎端尿、按摩讲故事……经过近年的细心照料,男友竟奇迹般的清醒了过来,此后她又不分昼夜的耐心帮助男友康复。曾荣获2023年第四季度“龙江好人”。

不离不弃,唤醒爱人

  回顾2002年,命运的巨轮无情地碾过了付亚娟平静的生活。付亚娟与相恋5年的恋人彭猛即将步入婚礼的殿堂,正当她憧憬着幸福的未来时,善良的彭猛因拉架导致头部遭受重伤。经医院全力抢救,尽管活了下来,但却陷入了昏迷,被残酷地判定为一级伤残。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变故,付亚娟的心,如被撕裂。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爱人需要她,她不忍扔下伤残的恋人和彭猛年迈的父母。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守候在恋人身旁,照顾他,期待他能够醒过来。

  从那时起,付亚娟就化身为守护天使,日夜守护在彭猛的床前。她细心地为他按摩僵硬的肢体,希望能缓解他的疼痛;她轻声细语地为他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希望能唤醒他的记忆。每一个日夜,她都在用无私的爱和坚定的信念,呼唤着那个深陷昏迷的爱人。

  无数个日夜的守候,无数次泪水的洗礼,付亚娟的执着坚守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医生的惊叹和家人的喜极而泣中,彭猛缓缓睁开了双眼。那个曾经深陷昏迷的植物人,在付亚娟不懈的呼唤下,奇迹般地苏醒了。

  彭猛的康复,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上的奇迹,更是付亚娟爱的力量的见证。她用不离不弃的坚守,唤醒了爱人的生命,也唤醒了人们对爱与责任的深刻思考。他们的爱情,如同璀璨的繁星,在生活的夜空中闪耀着坚韧与真挚的光芒。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歌颂了爱的伟大与无私,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要坚守信念,用爱去创造奇迹。

抚养侄子,视如己出

  时间回到1999年,彭猛的弟弟刚刚离异,留下了年仅5岁的侄子无人照顾。面对这个无辜而脆弱的孩子,付亚娟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将侄子接到了自己身边抚养,这一养就是25年。

  25年来,付亚娟以慈爱之心,将侄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呵护。她不仅为侄子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在精神上给予他无尽的关爱和支持。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母爱,更展现了一个坚强守护者的形象。

  在侄子的成长过程中,付亚娟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仅关心侄子的学业,还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人格。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侄子树立了榜样,让他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付亚娟的爱和付出,让侄子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如今,侄子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他的成长离不开付亚娟的无私奉献与默默付出。

  在付亚娟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爱与奉献的传奇,更是一首歌颂人性美好的赞歌。她的付出与坚持,超越了血缘,胜过了亲情。

苦尽甘来,幸福牵手

  2009年9月20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场迟到了7年的婚礼在众人的祝福中落下帷幕。新娘付亚娟,一位坚强而美丽的女性,用她的爱与执着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这场婚礼,不仅是对两人感情的见证,更是对爱情坚韧不拔的赞美。婚礼现场,付亚娟和彭猛手牵手,眼中充满了幸福与感激的泪水。他们的爱情故事,像一首动人的诗篇,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省市各大报纸和电台纷纷报道了付亚娟的事迹,将她誉为当代女性的楷模。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成为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人们为她的善良和执着点赞,也为她的爱情故事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后来,这段感人的故事还被拍成了微电影,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付亚娟和彭猛之间的真挚情感。在银幕上,他们的爱情更加动人心魄,让人为之动容。

  付亚娟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在人们的心中流淌,给予了人们无尽的力量与希望。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情不仅是甜蜜的相伴,更是彼此的坚守与支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她的事迹成为了一抹亮色,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重返校园,投身教坛

  2018年,一个普通的年份,对于付亚娟来说,却意义非凡。这一年,她做出了一个勇敢而伟大的决定——重返校园,再次站上阔别已久的三尺讲台。她不仅是母亲,是妻子,更是一名人民教师,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

  付亚娟的生活压力并不小。白天,她要将残疾的丈夫托付给年迈的母亲照顾,确保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晚上,她下班后依然不能休息,继续照顾丈夫,确保他生活无忧。这样的生活节奏,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但付亚娟从未抱怨过一句。

  在教学工作中,付亚娟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她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们讲授精彩的课程。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总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就是付亚娟,一位普通的东方女性,用爱与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作为妻子,她细心耐心,为守护家庭温暖;作为母亲,她无私奉献,为侄子撑起爱的天空;作为教师,她倾注心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她用善良与坚守,为家庭筑起坚实的港湾,带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未来的日子里,她还将以女性独有的柔情和坚韧,用爱续写这个关于奉献与坚守的传奇故事。

  

  

  善善良夫妻寒夜抱养弃婴 残疾养女为父养老送终

  ——佳木斯市吕敬芝

  吕敬芝,女,1961年1月出生,佳木斯市桦南县东方家园小区居民,吕维良梁淑苹夫妻抱养的弃婴。从小被养父母抚养长大,因身体原因无法独立行走。尽管身体重度残疾,但她依然坚守孝道,与丈夫共同赡养重病养父,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曾荣获2023年第一季度“龙江好人”。

  一次偶遇,结下了一生母女情缘

  提起收养吕敬芝的事,还要从63年前一个寒冬的夜晚说起。当时,在桦南县电影院做售票员的养母李淑琴正准备下班,突然同事跑过来说,影院门口有一个被小被包裹着的婴儿。当时已经很晚了,观看最后一场电影的人们都走了,同事劝李淑琴:你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孩子,这个孩子你直接抱回家吧。”李淑琴看着孩子十分喜欢,她说:如果这是个被遗弃的孩子,那就说明这次相遇我和她有缘分,我就养着她,但如果她是‘迷路’的孩子,我坚决不能霸占她,这么多年我没有孩子,我能切身体会母亲没有孩子的痛苦。”

  当晚,她们带着孩子来到电影院附近的派出所。但由于当年监控设备落后,且影院门口人来人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一时间孩子的去处成了难题。这时,李淑琴主动站出来说:让我先抱她回家吧,我可以照顾她,什么时候找到了她的父母,我再完整的交给他们。”此后,吕敬芝寻亲的照片挂在电影院门口的墙上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始终没能等来孩子的亲生父母,而养母李淑琴的这一抱就此结下了她们二人一生的母女缘分。

  一台手术,花季少女再也没能站起来

  吕敬芝在养父母浓浓的亲情中一点点长大,活泼聪明。7岁时,老两口发现孩子胸壁有些畸形,经确诊为胸椎结核。夫妻俩商量着,孩子还小,虽不是亲生的,但两人婚后一直无儿无女,早已把孩子当成了亲生宝贝,无论花费多少,一定要把孩子的病给看好。然而,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吕敬芝从手术台下来后,胸部以下再无知觉,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面对厄运,养父母给予乐观人生态度

  吕敬芝的生活全靠养父母照顾,但她并没有被命运压垮,反而在父母的关爱下乐观坦然的面对人生。想到身残志坚的女儿头脑聪明,养父母决定让她上学识字,等将来他们老了,女儿能够独立生活,养活自己。就这样,老两口开始接送吕敬芝上下学,直到小学毕业。一家人就这样平淡、幸福的生活着。然而,1999年养母李淑琴突发脑梗去世,只剩下父女俩相依为命。

  心心相印,两个善良的人走到了一起

  善良优秀的人,总是会吸引拥有同样美好品质的人。2003年,吕敬芝经同学介绍认识了身患脊椎变形的刘财,两人同岁,也是残疾人。二人同病相怜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怜惜,不久二人携手相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的二人一直和老人一起生活,老人虽有低保,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刘财认为自己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还想让妻子和岳父过上更好的生活,就骑着一台港田”小车来养家糊口,挣来的钱大多数都用来给吕敬芝和岳父买吃的用的。刘财说:我们的生活条件也比原来强多了,伺候老人虽然累点,但孝顺是应该的,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岳父一直把我当亲生儿子看待,同样我也把他当做我的亲生父亲看待。”

  养父重病,养女女婿全力照顾八年整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是2010年吕敬芝的父亲患上了脑梗和脑瘤,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为了照顾父亲,吕敬芝靠双手支撑,无数次的挪动身体,为父亲端水、喂饭、擦拭身体,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照顾父亲,经常累的满头大汗。为了防止父亲常年卧床长褥疮,吕敬芝一夜要起身多次为老人翻身熬红了眼,更是累弯了腰,老人偶尔还会发个小脾气。每当这个时候,吕敬芝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丈夫刘财不仅要做一日三餐,还要每天给老丈人换尿不湿,每月换几次被褥,却从未抱怨过。他心疼身残的妻子,尽可能得能多干些就多干些,让妻子少辛苦一点儿。养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人觉得自己拖累了女儿和女婿,曾想用绝食做个了断。吕敬芝发觉后苦苦哀求父亲,三人抱头痛哭,她对父亲说:我永远不会丢下你,就像当年你没有丢下我一样。只要你在,我感觉自己就还是个孩子,只要有你在,生活就还有希望。”就这样,吕敬芝和丈夫一照顾就是整整8年,夫妻俩用爱谱写了一曲跨越血缘关系的大爱赞歌。

  2018年,90岁高龄的养父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吕敬芝和丈夫心生悲痛,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8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按每天给父亲洗脸、擦身、翻身8次计算,8年就是近15000次,而这每一次几乎都会用尽她和丈夫全部的力气。他们夫妻二人用残疾的身躯为晚年的父亲撑起一片天,这份绵延不绝的反哺之爱,涌动着温暖的情愫,流淌在人们心间,诠释着人间孝悌的天经地义,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爱和温暖的力量。

 

 

  孝心呵护三个家 亲情温暖四代人

  ——鹤岗市白福玲

  白福玲,女,1978年9月出生,鹤岗市东山区东方红乡前安民村会计。她是一位好孙女、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十年如一日照顾着5位至亲老人,无怨无悔,一家人其乐融融。她以真诚、爱心、责任心守护着家庭、温暖着家人,用勤劳双手和朴实行动描绘了一幅孝老爱亲的动人画卷。曾荣获2023年第二季度“龙江好人”。

  以公婆为榜样 廿余载照顾爱人姥姥

  白福玲两口子婚后一直跟公公婆婆和婆婆的母亲共同生活。早年间,公公婆婆刚结婚时,就跟婆婆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多年来,公公一直把岳母当成亲生母亲来孝敬,常说家中有老人就是有福气”,公公婆婆给白福玲两口子树立了尊老爱老的好榜样。在公公婆婆的影响下,白福玲两口子也加入到了照顾姥姥的行列里,这一照顾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每天洗衣做饭,洗脚擦身,无微不至,一直到老人离世。为了让姥姥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她每天换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专门在自家小菜园为姥姥种了青菜,还养了几只鸡鸭,经常为姥姥煮瘦肉粥、鸡蛋羹等。每天一有时间,就帮姥姥擦洗、按摩捶背、定期给姥姥理发、修剪指甲,还会经常给姥姥买新衣服,哄姥姥开心,姥姥记性好爱讲故事,闲暇时就跑去姥姥屋里和她聊天,听姥姥她年轻时候的事,这些都成为白福玲和姥姥之间美好的回忆。

  以家庭为己任 用真心经营和谐婆媳关系

  都说婆媳关系难相处,结婚以来,白福玲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媳之间非但鲜有矛盾发生,反而相处得像亲母女一样融洽,只是因为白福玲一直孝顺公婆,她总说:只要真心实意互相对待,就没有处不好的婆媳关系”。

  一次意外,白福玲发现婆婆有事情瞒着她,蒸馒头的时候,白福玲发现婆婆的胳膊和平时不太一样。婆婆一开始还不告诉她,在她的再三追问下,婆婆才说胳膊抬不起来了。她和爱人听后非常心急,马上把婆婆送到了医院。检查发现是颈椎病压迫神经引起的,同时还检查出来轻微的血栓,需要打针和针灸。白福玲一下子就哭了出来,婆婆还安慰她说:年龄大了,不中用了,身体出现毛病很正常,让她不用伤心。

  打那之后,为了让婆婆安心养病,家里的活儿白福玲没让婆婆再碰过。她和爱人每天开车接送婆婆去医院治疗,由于疫情期间必须住院治疗,白福玲也是天天打电话询问婆婆身体恢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婆婆的胳膊症状明显好转,血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白福玲那颗因为担忧婆婆身体健康始终悬着的心总算是暂时放下来了。

  婆婆生病期间,白福玲承担了所有家务。平时没什么感受,突然间少了一个人,工作量骤然增加。在干家务的同时,还要照顾患病的婆婆和担心婆婆的公公,村里的工作也不能落下。这期间,她的压力骤然增加,有时都想要放弃一些工作,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既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也照顾好了家庭。婆婆出院后,她们一家又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

  然而,平淡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白福玲小叔子离婚,生活再次出现了波澜。婚姻一向是农村的大事,小儿子离婚让婆婆心情很不好,精神也因此变得低迷,一向开朗的公公也因此失落。为了让老人尽早转变心情,白福玲每天劝导公婆放宽心态,同时竭力帮助小叔子解决问题,尽最大努力维护家庭的和睦,不让公婆担心。

  以孝行为准则 用言行传承良好家风

  和谐礼让、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也感染到了孩子,以孝传家 以情待人”的教育理念更是融入到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早已成为孩子恪守的行为准则。在白福玲两口子的教育影响下,儿子从小就很懂事,尊敬长辈,孝顺老人。尤其是对爷爷奶奶,更是孝敬有加,好吃的总是先分给爷爷奶奶、父母长辈,最后才轮到自己。现在在外地上学,每个周末都坚持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报平安,陪爷爷奶奶聊聊天,叮嘱爷爷奶奶注意身体。

  白福玲不仅在生活中孝老爱亲,在村里还当上了乡风文明宣传员”,她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村民,树立孝老爱亲的理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破除薄养厚葬”的陋习。空闲时间,白福玲召集村上的志愿者向村民们发放除陋习 树新风”宣传单,面对面”向村民们宣传孝老爱亲、破旧立新的良好风尚。谁家要是有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陋习,她也会第一时间劝阻。在白福玲和广大志愿者们的影响带动下,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敬老爱老、孝老爱亲的队伍中来,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行天下的传统美德,让大孝于心的美德之灯照亮千家万户。

  这就是白福玲,用她的实际行动,用她的关心关爱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温暖着家人,也给身边人带来了榜样的力量。

  

  

  爱心大姐”用行动播撒环保种子 用爱心传递城市温情

  ——大庆市郑永云

  郑永云,197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庆油田采油八厂第一作业区工人,大庆市家庭环保协会志愿者。曾荣获龙江好人”、黑龙江省优秀志愿者、大庆市道德模范、大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在志愿者们的眼里,她是坚韧不拔的老大姐”;在敬老院老人身边,她是知疼知热的老闺女”;在家庭困难的学生们眼里,她是可亲可敬的“郑妈妈”……10余年风雨兼程的志愿服务路上,她付出了许多汗水,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也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的队伍中。郑永云有一本志愿者日记,记录着十几年来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开展清雪、捡垃圾、绿化护理、义务植树、清理小广告等环保志愿活动1000余次;扫雪50多场、开展各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50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慰问环卫工人92次,受益人数3000余人;慰问抗美援朝老兵35次,提供慰问品价值9000元;慰问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97次,购买学生用品和助学金10万多元……一个个数字背后是郑永云和志愿者同伴们的辛勤付出。

  始于环保,愿城市更美丽

  最初的想法也比较简单,就想找几个朋友一起,大家有时间就一起走上马路、大街维护环境卫生。”郑永云说。在郑永云的倡导和带领下,一个志愿服务的小团队组建起来了。一开始就十四五个人,都是同事、亲戚,主要活动范围就是萨尔图区的东风街道片区。刚开始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郑永云就把场所定在自己家里,开会、学习、排练节目、学习朗诵……她家成了志愿者的工作站。直到现在,郑永云家里还有一个专门区域用作协会的小仓库,存放志愿服务所需用品和志愿者们捐赠的爱心物品。

  她们去学校、社区里做宣传教育,帮助环卫工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给小商小贩发垃圾桶、垃圾袋,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到组织中,小团队终于成长为大庆市家庭环保协会,2011年在市民政局登记,目前已有志愿者900余名。

  为了更好发挥环保志愿服务的作用,如今年逾50的“郑大姐”从未因年龄渐长而停下学习的脚步,组织开展的环保志愿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她关注生活垃圾分类,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构思着如何宣传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她自掏腰包印刷宣传海报、购买分类小垃圾桶和各种材料,自己踩着缝纫机制作沙包,贴上不同种类垃圾的名字,用把沙包扔进对应的分类垃圾桶模拟垃圾分类投放过程的形式,在广场、小区、学校、商场进行宣传,让小朋友和市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大庆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她关注动物保护,冬季雪后鸟类觅食困难,她请教动物专家,并上网搜集资料,组织志愿者们利用平时收集的废旧塑料瓶手工制作了实用的喂鸟器。每年入冬都坚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一直在改进,可以适应大大小小的鸟类,还在寒假期间发动学生志愿者一起参与制作,让更多人加入关爱动物的行动中来。

  每年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郑永云都会带领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通过环保书画展,悬挂环保标语、展板、挂图,现场咨询和发放环保知识手册、宣传单,吸引了大量群众驻足参与,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忠于奉献,愿社会更温暖

  郑永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常常用来外出做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活动的资金也是她自掏腰包。起初80多岁的老母亲对她的行为很不理解,郑永云就在天气好时把母亲带到活动现场,帮大家看管衣物。在她的带动下,母亲也成为了团队里的积极分子,为了让女儿没有后顾之忧,母亲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儿。后来母亲因患病长期卧床,时刻需要有人照顾,郑永云需要离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就雇护工照顾母亲。你有事业,该帮助就帮助去吧,咱多做点好事!”母亲的话虽然朴实,但给了郑永云极大的动力。

  随着家庭环保协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展,内容更加丰富,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大庆市家庭环保协会这面鲜艳的旗帜。郑永云带领志愿者们走进敬老院、儿童救助中心、偏远山区等,将温暖和爱心送给生活困难的老人、学生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群众。

  她用行动为寒冷冬季增添暖意。在东风站公交站,郑永云和志愿者们利用协会收到的爱心捐赠工服裙装,起早贪黑忙碌了一周多,赶制了132个爱心坐垫,还特意购买了海绵作为里衬,安装到了4辆公交车上;她带领志愿者帮助环卫工人扫雪,开展情暖冬日 关爱环卫”志愿服务活动,为户外工作的环卫工人送去棉帽、手套等御寒物品和生活用品,呼吁大家关爱环卫工人、关爱环境。

  她用奉献为困难群体传递爱心。在敬老院,她为孤寡老人理发、剪指甲、梳理头发,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老闺女;得知广西山区学校的学生缺少衣物,她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为学生们捐赠了价值6万多元的衣物;为了能让甘肃山区的孩子们在新学期开学之日能穿上崭新的校服,她和志愿者们为庆阳市环县、华池县等13所小学的学生捐赠邮寄了528件崭新的服装;听志愿者说越南也有一些贫困学生需要学习用品,她亲自去实地调研,组织志愿者们为这些国外的孩子们捐赠了4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当看到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视频里喊着谢谢您,郑妈妈”时,郑永云说:能用我们的行动给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种平常的幸福很暖心。”

  面向社会,让世界充满爱

  这些年,随着协会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找到郑永云,想跟她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每年寒暑假,她都组织小学生当小小志愿者”,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她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合作,将协会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实践基地;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大庆本地的高校学生,也把郑永云和家庭环保协会作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选择。有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和支持,协会的志愿服务更加活跃,郑永云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未来,郑大姐”和大庆市家庭环保协会将持续致力于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事业,用更加专业的水准、更加热忱的服务、更加的执着的坚守,共同维护龙江的绿水青山,共同温暖龙江的父老乡亲。

  

  

  “90后”乡村特教教师救助上百名特殊儿童

  ——鸡西市于姗姗

  于姗姗,女,1991年7月生,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任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校长。2015年,于姗姗放弃了高薪、体面的省城工作,选择回到边陲小城的家乡,用所学所长挽救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等特殊儿童,坚守特殊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近十年。换尿布、被扇巴掌、被抓头发、被咬、被吐口水……十年如一日,和特殊儿童打交道,倾情守护着这块康复园地,累计救助了上百名特殊儿童,谱写出一首动人的特教之歌。截至2024年,救助面已辐射到鸡西市的六区三县和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双鸭山、七台河、绥化、尚志等10余个地区。曾获得2024年第一季度“龙江好人”。

  不忘初心,用行动诠释热爱

  于姗姗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毕业后在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三年。每当康复的孩子与她玩耍撒娇时,给她讲述自己在正常学校的快乐生活时,于姗姗说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随着工作的深入,她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5年,于姗姗得知家乡没有这类康复机构,家乡的患儿往往要长途跋涉外出就医,甚至承担上百万的治疗费用,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于姗姗毅然决定辞去在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工作,放弃省城的优渥待遇回到家乡做一头开荒牛”。她的这个决定,迎来了很多反对声音,起初甚至连家人也无法理解,但于姗姗稳住了。她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更何况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当年8月,于姗姗回到家乡,在80平米的家里走上了特殊儿童公益性救助之路。

  牢记使命,用真爱点亮人生

  特殊儿童的日常训练主要是提高认知、语言与社交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训练时想要教会孩子认识一个物品,于姗姗需要教几十遍上百遍甚至无数遍;干预一个月,孩子终于有了对视;重复两个月,终于学会了拍手;教了无数遍,终于喊出了第一句妈妈”。于姗姗每天面对的孩子会随时不受控制地哭闹,会不停地流口水,在地上滚来滚去,对一切事物没有认知、不能与人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姗姗总是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地去教,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特殊儿童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老师的含义,但她却为了这份职业贡献着所有的热情和青春。

  她深知一味地救助特殊儿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预防此类残疾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识,所以她积极对接残联、妇联等部门,多次召开讲座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认知与接纳,帮助家长学习了解并具备早期筛查的能力,便于对黄金期的特殊儿童进行最佳的抢救性康复救助。

  毫不动摇,用坚持守护成长

  2015年10月,前来就诊的特殊儿童逐渐增多,现有康复中心已不能满足儿童训练,她拿出准备结婚的积蓄把康复中心从80平米的居民房搬到了200平米的门市房,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敞的康复场地。随着就诊患儿的不断增加,2016年,她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租到了1700平方米的场地,配备了感统教室、个训室、多功能大厅,设立了家长等待区,安装了视频监控录像。经过两次搬迁,于姗姗的康复中心设备设施齐全、训练场地完善,同时配上了户外活动场地。同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被评为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这意味着,所有前来康复的儿童都可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家庭来说这是莫大的幸福,对于姗姗来说,这是莫大的欣慰!

  默默付出,用奉献托起未来

  每名学生的情况于姗姗都了如指掌,她多次对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家访,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及时掌握儿童家长的思想动态,帮助家长树立康复信心。在家长心里,于老师就是他们康复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特殊家庭的前行之路。十年来,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救助特殊儿童530余人,挽救了500多个家庭,真正做到了康复一名儿童挽救一个家庭;给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免费咨询560余次,线上线下科普人数达2万余人,救助的患儿中有85%可以回归到普幼和普小就读,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有效率达100%,为特殊儿童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填补了密山市特殊儿童救助领域的空白,目前,在校儿童已辐射到鸡西市的三县六区和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双鸭山、七台河、绥化、尚志等10余个地区。于姗姗正带领并将持续带领着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为提高特殊儿童生活质量,改变其人生走向,促进特殊儿童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投身公益三十载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

  ——七台河市鞠强

  鞠强,男,196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七台河快乐义工志愿服务队队长、党总支书记。自1993年参加希望工程、首次参与公益活动以来,已投身公益事业、参与志愿服务30年之久。所在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省“五个100”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本人也曾获得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2020年第二季度“龙江好人”、2019年全省“五个100”优秀志愿者、2023年全省“五个100”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义务组建志愿团队 用心服务困难群众

  2013年,鞠强牵头组建七台河快乐义工志愿服务队。建队之初,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活动经费。他自费租房成立了快乐义工之家”,把自己的正大装修装饰公司”更名为快乐义工广告装修装饰公司”,无偿捐出来做志愿服务。公司所有的利润都拿来做公益事业,自己仅靠微薄的工程管理费维持简单的生活。团队建立至今,现有成员两千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500余次,参加人数达15.3万人次。

  七台河市福利院供养着一些三无老人和三无残障人士。他们虽有政府统一提供的食宿和医疗保障,但老人们的一些个性化需求还是难以得到满足。为了更好满足老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在福利院安享晚年,鞠强带领团队的志愿者们常年提供无偿帮助,这一帮就是11年。老人们的常用药品、爱吃的水果、想吃的饺子、身体不便老人的个人卫生、陪老人聊天……每个需求的实现都离不开鞠强和团队志愿者们的坚守和付出。

  11年来,每月至少一次的饺子是他们包的;冬天一下雪第一时间赶到福利院清雪的是他们;每个老人爱吃什么水果他了如指掌;哪个老人的药该吃完了他最先记得;逢年过节,他们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默默陪伴在老人身边,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洗脚、理发、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扭秧歌……他总是说,和我们自己的父母比,他们更需要关爱。

  记得有一次,90多岁高龄的邢妈妈对他说,好久没吃过油条豆浆了。第二天一大早福利院还没开门,鞠强就翻围墙把热乎乎的油条豆浆送到老妈妈的床前。一边是气喘吁吁、年过百半的鞠强,一边是热气腾腾的油条豆浆,老妈妈心里是满满的感动。

  白血病患儿小建鑫因无钱治病不得不停止治疗。为了挽救这个幼小的生命,他带领团队志愿者,顶着大雨连续三天在街头募捐,为孩子筹措治疗费用。打那以后,小建鑫一家都加入到快乐义工队伍中来,每次化疗之后都积极参加团队组织的公益活动。

  无偿援助志愿伙伴 用情温暖同路人

  鞠强和他的团队不仅为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服务,也随时向志愿伙伴们伸出援助之手。

  27岁的义工徐虎两年前由于视神经萎缩突然失明,一度颓废甚至想到了轻生。在鞠强的关心鼓励下,徐虎重新振作起来,并在鞠强的支持下,去北京学习了按摩技术。学成回来后,鞠强又为他租房子张罗开起了按摩店。徐虎现在很阳光,今年还向快乐义工总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公益特奥速滑教练张杰创业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这时她找到了鞠强。同是公益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就是快乐义工的事!”鞠强一口答应下来。从此特奥基地就成了快乐义工的又一个家”。捐款捐物、打扫卫生、装修装饰……只要有需要,鞠强和快乐义工的志愿者们总是冲在第一线。

  创新打造志愿品牌 用力提供精品服务

  1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打造志愿品牌,用力提供精品服务。其中,剪爱”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提供固定阵地+预约上门”服务模式,累计开展义务理发活动300余次,受惠群众1万余人。为100余名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理发服务200余次,切实解决老人“头”等大事。“爱心帮扶路”志愿服务项目围绕一老一小”弱势群体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救助八五五农场”深山里的母女3年、“老来矿”废墟中的孤寡老人8年,定期看望慰问福利院孤寡老人、抗美援朝老兵150余次,为寒门学子发放助学金30余万元,惠及238名学生。“暖心护学岗”志愿服务项目60余名志愿者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准时守护4所小学的孩子们平安过马路,6年来志愿者们从未停歇一天。童心港湾 快乐守护”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给乡村留守儿童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由他亲自策划实施的“应急救援”、“文明交通”、“剪爱”、“红色光影”、“守护碧水蓝天”等志愿服务项目分别荣获2019、2020、2021、2023年度全省“五个100”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省巾帼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三等奖;红色光影”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黑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11年来,他带领团队帮助了太多太多的人,做了太多太多的公益活动。他始终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他总是说,公益是体现社会文明的事,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事。必须得有人做,我牺牲了个人的生活,带动大家参与并能够传承下去就值了!

  

  

  退伍老兵弘扬社会正能量 勇救落水儿童不留名

  ——哈尔滨铁路局陈来源

  陈来源,男,1991年6月出生,退伍军人,现任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车务段铁力站调车长。他舍己为人,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事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称赞,诠释了军人退伍不褪色、铁路人铁”一般的责任和担当。

  临危不惧——他义无反顾勇救落水儿童

  清明假期,陈来源和家人朋友在铁力市西河公园放风筝,突然远处传来急促的呼救——救命,有人掉水里了”!远远望去,一名儿童半截身子陷入水中,用手扒着河边的冰块,另一名儿童已被水流冲向下游。他的同伴立即向河边冲去,将河边落水的儿童救下。此时,陈来源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的分析后作出判断,在河里追赶怕是来不及,随后他立即顺着水流跑到下游去救儿童。

  陈来源是个旱鸭子”,在水里根本追不上,他顺着下游跑了一百多米,将手机和钥匙往地上一扔,猛地跳进了水里,四月冰水刺骨,脚下又全是硌脚的石头,加上水流冲击,陈来源刚一入水,就一个趔趄,嘴里生生灌了一口冰水。陈来源顾不上其他,伸手拽住落水的孩子,刚一拽,他身子一歪,差点没抓住。那孩子有十一二岁,身上还穿着棉服,浸了水像沙袋一样沉,根本拉不动。”陈来源高估了自己的力气,拽不动,更不敢放手,他费力地托住孩子脖子,让他能够呼吸,然后身体后仰,用体重和河水拔起了河。此时朋友已经将浮冰上的孩子救起,赶紧过来帮他,在另两位热心市民的帮忙下,四人合力才将落水儿童成功救起。

  淡泊名利——他谦虚低调甘做无名英雄

  经过确认儿童并无大碍后,陈来源和他的同伴将孩子交给公园的工作人员,此时被救儿童的母亲匆匆赶来,看到浑身湿透的陈来源要留下联系方式表达感谢,他却婉言谢绝,直接开车离开了现场。回到家中,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像平常一样去单位值了夜班也未向家人和同事提及救人的事。

  路过的市民刚好拍下他救人的过程传到网上,经多方查找,陈来源救人的事迹才被人们知晓,一下子成了大家眼里的英雄。面对同事、朋友们的夸赞,他平静的说:我什么都没想,如果不救他,我会后悔一辈子,任谁遇到这事都会和我一样”。

  敬业爱岗——展现军人本色和铁路人担当

  陈来源入伍当过兵,性格腼腆,有股子倔劲儿,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被评为优秀士兵。复员分配到绥化车务段铁力站,在工作艰苦的调车组一干就是11年。他刻苦学习技术业务,严格执行作业标准,经常利用休班时间练习业务技能,保证精准熟练操作,用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了无安全事故、12.7万钩调车作业“零”差错的成绩,先后获得段优秀共青团员、段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小陈干活负责,又是热心肠,谁家里有事要帮忙,他都第一个到场,这次他救人,我们不意外,而且现在很多同事们都在向他学习。”车站站长刘云峰专门表扬了陈来源。

  善良,是来不及多想的本能;寒冷的水,冻不住炽热的心。陈来源用舍己救人的凡人善举展现了退役军人的执着坚守和铁路人的勇毅担当。就像他说的,要是下次遇上,我还会救。”

  

  

  交通建设青”力量 创造高寒施工之最

  ——齐齐哈尔市关宏岩

  关宏岩,男,198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二公司项目经理。参加工作14年来,他经过多个工程项目历练,练就了过硬的技术业务本领和经营管理能力,为龙江交通基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鹤城好人”,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殊荣。

挑战国内之最

  黑龙江省百大建设项目——哈齐客专及滨洲铁路立交桥是制约绥大高速全线工期的控制性工程。其中,主桥跨越区间4条既有线路,桥梁转体部分重量高达2.44万吨,是目前我国高寒地区高速公路首座同时跨越区间高铁及普铁的宽幅、大吨位转体桥,技术难度、科技含量、安全风险在国内高寒地区施工史上屈指可数。关宏岩率领项目团队,经过考察学习、请教专家、现场论证等不懈努力,2021年8月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安装后的球铰正面相对高差小于0.5毫米,轴孔中心垂直度控制在1毫米之内,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跨区间高铁及普铁转体桥球铰安装之最。

爱拼搏才会赢

  齐齐哈尔南外环公路项目连续跨越高铁、普铁等多条铁路,需要应用混凝土结构、竖曲线、斜交正顶”等工艺技术,将万吨双幅箱梁顶推到位,安全风险之高、施工技术难度之大国内罕见。作为现场技术主管,关宏岩苦心专研,对施工方案五易其稿,与技术团队反复论证,一套从临时墩到支架搭设、从桩基施工到箱梁预制、从滑块选择到昼夜顶推的专项施工方案应运而生。为了确保上万吨双幅箱梁这个庞然大物”顶推万无一失,他不舍昼夜抢进度,很难睡上一个囫囵觉。面对长期高度紧张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饥一顿饱一顿的不规律饮食,导致高血压病情急转直下,被工友强行架到医院。最终凭着令人动容的执着与坚持,经过近千个日夜的披荆斩棘,在鹤城大地上,架起了一道令人瞩目的七彩长虹”,实现了期到必成的诺言。

关爱凝聚人心

  参加工作十余年,关宏岩每年很少回家,爱人生产被亲属送往月子中心期间也没能陪伴身边,岳母病重直至过世未能尽孝。即使回齐齐哈尔总部开会,有时也只能望家兴叹”,匆匆地回,又悄悄地走。他说,我们常年施工在外,每年能在家呆上十天半个月就满足了,家反而更像旅店”。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便有了把工地建设成温馨之家的坚定决心,如今工地文体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工作之外,他热心公益事业,在金秋助学、防疫捐款捐物等活动中,带头奉献爱心。得知员工生活上出现特殊困难,都是自掏腰包看望慰问,大家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关宏岩是新时代千千万万建筑群体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他用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展现了共和国建设者的使命担当。未来,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奋斗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为寒地高铁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教十年用行动诠释教书育人

  写给辛夷的歌》感动无数网友

  ——大庆市赵新怡

  赵新怡,女,1992年3月生,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获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第38次科研成果一等奖。作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她少时便立志要投身教育,精诚奉献。学生为她深情献唱的写给辛夷的歌》,感动无数网友,双向奔赴的师生情溢出屏幕,收获无数点赞。赵新怡给学生的回信更是唤醒了千万网友的青春记忆,道出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

  写给辛夷的歌》勾起无数人的青春回忆

  近日,写给辛夷的歌》感动无数网友,这是赵新怡担任班主任的高三十九班学生为给她庆生,专门创作的歌曲。视频上传社交平台点赞已近六百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在这首歌中,学生们把自己比作雪绒花、羽毛,最终会飘到世界各地,而辛夷就像是引路人一样,为远方的孩子们指引方向。辛夷也特意给学生们写了一封回信:给你》。回信中嘱托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常规动作里,不要湮灭那些追求美好的热情,去发现,去感受,去拥抱,去爱。”这一番双向奔赴”的互动,也唤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青春的记忆,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和当时遇到过的辛夷”一样的老师,也让许多老师和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想要努力建立起坦诚相待、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面对爆火”,赵新怡淡然地表示:火的不是我,而是大家深藏心中的青春回忆。”高考临近,她依然在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耕耘,坚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相信辛夷”老师的同学们,会走得很远,他们的师生情分也会一直持续。

  点燃一簇火 胜过灌满一桶水

  2010年9月,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的赵新怡,如愿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公费师范生。2014年毕业时,她带着坚定的教育理想回到黑龙江。一路求学,赵新怡深知要付出许多努力才能略有所获,所以,她总能共情学生的无助与失落,也能宽慰家长的焦虑与忧心。

  身为班主任,她为42个孩子建立档案,从个性特质到学习状态,甚至家庭氛围,她都能条分缕析,带班严缓张弛,她始终心中有数。在教学上,她也始终深感不足,持续学习,努力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聚焦核心概念”创设真实情境”等概念转化为鲜活的语文课堂,推动学生对语文的学科认知一步步迈向高阶,竭尽全力地引导学生向内深耕、向上攀岩,致力于激发起学生内心的那一簇始燃之火”,全情守护。

  辛夷望春风 桃李争相送

  赵新怡与学生们常以书信交流,有信必回:面对灰心丧气的学生,她说求知比知道重要”;面对自我怀疑的学生,她说我们拿的是人生的体验卡,不是任务表”。从教十年,她收到上百份来信,便签与贺卡不计其数,她始终珍惜地留存,时常翻看。从教十年,她与学生亦师亦友,不仅关注学业的疑难困惑,更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既给予学生充足理解,又申明原则底线,始终秉持以教育使人向上走、向内求”的教育初心,成为许多学子求学路上一簇温暖灯火。

  她总自比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疫情时,她孕晚期行动不便,但依然坚持上完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再入院,始终能一天之内完成学生语文全卷的备批改评。产后不足百日,她就能抱着孩子看着监控监督学生们上晚自习。一学生视力残疾,她嘱咐大家务必秘密”守护,成为了人人自告奋勇的温暖默契。她爱和学生谈心,却不局限在办公室里聊,操场、走廊,甚至食堂,只要被她抓到机会,她总会适时切入进去,学生也总时不时来与她分享生活。果汁、奶茶、冰激凌、咖啡、可乐……十九班的学生总能摇头晃脑地炫耀”来自她的小惊喜。每一届毕业的学生,总会特意返回学校嘱咐她的下一届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她真的很好。这种口口相传的赞美”,是她最引以为傲的荣誉奖章。

  

  

  诚信经营谋发展” 共绘富裕“同心圆”

  ——双鸭山市郑立

  郑立,女,197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友谊县东建农资经销有限公司经理、友谊县北方甄选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了推动家乡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实现科技致富,郑立以反哺社会为己任,用一腔忠诚坚守责任担当,用一身正气恪守诚信经营,用一心为民信守初心使命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富裕。2022年8月,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其黑龙江省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荣誉称号,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其最美巾帼种粮人”荣誉称号。曾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

  果断放弃铁饭碗”,毅然投身黑土地

  2003年,友谊农场第四管理区农业服务公司改制,14名员工面临下岗风险。郑立的爱人在农业公司工作,带领大家在农闲时候种白萝卜、打预制板,又累又难,公司改制后要开发种子肥料业务,没人学技术、没人懂销售,发展又陷入困境。在一次二九一农场召开的农业会上,郑立替爱人开会,宝清的同行和她说:你有文化、爱学习,要是转行做农业,一定能做好。家庭是幸福的源泉,你爱人那么累,你应该帮帮他。”这句话触动了郑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想,如果可以经营好这个公司,发挥教师特长普及农业知识,不仅可以保住职工们的饭碗”,还可以助农增收,这样孩子们还能拥有更好的教育条件。于是,她走下三尺讲台,离开教师岗位,果断放弃了铁饭碗”,毅然投身黑土地,自此走上了服务三农的康庄大道。

  讲实话是硬本事,干实事显真功夫

  多年来,郑立凭借诚信经营,不断积累着信誉这个“无形资产”。2019年,她与80位种植者签订协议,秋后每斤粮食补贴2分钱。这既带动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热情,也推动了对科技增收的普及推广。秋收后80位种植者产出粮食品质与产量均超出预期,产量增加了近2吨,她兑现承诺给种植者落实“2分钱爱农补助”,让每户增收近1万元。虽然自掏腰包拿出了80万元,但看到农户们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时,她心里觉得特别值。

  心甘情愿做赔本”买卖,履约践诺保农户利益

  20多年来,她经营农资时常做赔本”买卖,服务三农她经常干倒搭钱”的生意,挣钱不揣兜、回报给乡亲”的事儿也做得乐此不疲。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卖粮,很多农户因此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为此她多方筹借资金为农户垫还以安心过年。自此以后,每年还贷期间,郑立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帮农户筹钱,防止他们因“着急用钱”而“低价卖粮”致使收益受损,也防止他们因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而信誉受损。2023年,很多农户响应号召将水田改造成旱田,订购的水稻种子无法退回种业,郑立郑重思考后,决定原价召回已售种子,转商品粮销售,2000饷地的水稻种子共损失了几十万元。企业利益虽然受到损失,但老百姓的利益却得到了保护。

  大家常说:郑总吃亏的事儿干得太多!”郑立却坚定地说:我是党员,是农业人,关键时刻就要站出来。企业想的不应该只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信誉、服务和责任。”就是这样一个坚持诚信理念、坚守契约精神、注重履约践诺的新农人,团结带领当地农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矢志奋斗,勇毅前行。

  

  铁人式”的好干部陈为亮

  ——大庆油田陈为亮

  陈为亮,男,1977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大庆油田生态环境管护公司果午湖生态区管护公司经理。他把弘扬严实作风作为干事创业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带领干部员工在改善油田生态环境、传播弘扬冰雪文化、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上作出新实践。凭借出色的表现,陈为亮先后荣获2017年度大庆油田“杰出员工”、2022年度大庆油田“功勋员工”及“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第一季度“龙江好人”等殊荣。

  坚持问题导向,当好环境养护的大管家”。陈为亮在管理铁人植物园、铁人广场和铁人纪念馆三个油田地标景区时,始终怀揣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初心,主动提高服务标准,越是脏累的活,他越冲在前面。通过三级检验”对游客生命健康负责、推行工分制”掀起劳动热潮、成立突击队”攻克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确保三铁”环境提档升级,擦亮了城市名片。2023年底因岗位调整,他承担起油田东西区办公庭院及果午湖生态区的管护任务,面对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他和一线员工一同参加环境治理、修草剪篱、清雪除冰、植物墙提档升级等劳动会战,精准推行三定”管理、工效挂钩与红色网格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环境管护标准实现提档升级,果午湖首批被设立为中国石油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

  实时跟踪督办,当好冰雪文旅产业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个论断给陈为亮很大启迪。2021年冬季,他提出了举办冰雪嘉年华”的倡议,得到了公司采纳。作为大庆油田冰雪嘉年华项目主要承办单位负责人,陈为亮全面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组织协调13个小组将工作量细化到每一天,通过竣工时间倒推工期。每天施工结束后组织召开协调会,汇报当日及次日工作量、工作难度,保证施工不拖沓。自2022年至2024年,大庆油田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冰雪嘉年华”,打造了集文化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石油冰雪文旅项目,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冰雪嘉年华”已经成为油城冰雪旅游品牌,真正让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推动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跨越,让冰雪资源释放发展红利。

  注重示范引领,当好急难险重冲在前的拼命三郎”。陈为亮常被戏称为最不像经理的经理”。打扫卫生他能干,水工、电工他都懂,绿篱机、草坪机他能熟练操作,学习能力还特别强,有些活你看他这几天不懂,过几天你就觉得他像个行家,大家都说他接地气,可他更是职工们的底气。在2022年“铁人纪念日”前夕,他带领21名职工,克服疫情静默管理影响,仅用1天时间完成了原定70多人的工作任务,在47级台阶摆放盆花7750盆,为纪念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氛围。2023年“十一”期间,他带领员工发扬干得了的自己主动干,不会干的虚心学习干,有困难的想方设法干,没条件的创造条件干”的四干”精神,仅用6天时间,圆满完成12万盆菊花的摆放任务,保障大庆油田国庆菊花展顺利举办,吸引27万余人次参观打卡,让“家”与“国”,在时间上相连、文化上相牵。

  铁人身边学铁人,身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陈为亮走的每一步都是从容坚定,落地有声。

责任编辑:李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