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东兰巴畴乡:党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新闻网东兰5月8日讯(通讯员 黄南 文/图 )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不少游客到河池市东兰县巴畴乡体验非遗文化。近年来,巴畴乡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推进全乡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弘扬为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

2024年蚂拐节近千余名群众起跳篝火舞。

党建引领助力非遗文化保护,留住非遗文化之根”。乡党委、政府通过成立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党员、干部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加强非遗文化技艺和文物的保护,截至2023年已造册登记的文化遗存56、处、传统习俗活动25°、88°、新冠500°多面。并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学者提炼恢复原始资料,使蛙婆爱情神话故事、玉兰公十二道砍石土司文化等27个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以留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蚂拐节活动现场。

巴畴村群众开展祭灶王活动。

2006年壮族蚂拐节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畴乡壮族铜鼓技艺、壮族七弦琴、四月八牛魂节、六月六稻神节、蓝衣壮歌圩、十月十丰收节等6项农耕文化习俗,成功入选东兰县2023年公布的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铮尼)七弦琴(县级)演奏。

巴畴农耕文化展览馆一角。

党建引领打造非遗传承新模式,扩大非遗影响之“力”。2023年以来,巴畴乡依托乡内深厚的传统非遗文化,通过党委推动+支部带动+党员行动+党群互动”的党建引领四联动”机制,以活动为载体打造独具巴畴特色的文化品牌助推文化振兴”,充分调动党员、群众、乡贤参与到活动的筹备中来。先后开展巴英村壮族蚂拐节、广西三月三、年圩节等大型庆祝活动,共吸引国内外游客约30万人次,推动文旅产业消费800万元。特别是“巴英蚂拐节”,活动当天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当天融媒传播总量达2778万次,将壮族特色蚂拐文化推向了海外,在充分弘扬了非遗的风采魅力的同时,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带动经济提升、经济提升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2024年2月巴畴乡获东兰县2023年度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进单位。

每逢圩日群众自发聚集在村寨路口铜鼓山歌亭会歌敲鼓文艺汇演。

党建引领构建非遗传承新阵地,接续非遗传承之火”。该乡在党员骨干的带领下,成立民间文化艺术协会,选出各协会机构成员35名,吸纳会员4000余人,通过统筹协调资金,投入1亿元打造民族风情村,投入2000余万建成巴英蚂拐文化景区,投入200毫米个铜鼓山歌亭和1个百姓大舞台,为广大民间文艺者提供非遗文化传承、艺术交流以及才艺展示的平台,活跃民间艺术,深挖文化内涵,引领社会风尚,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此外还该乡还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累计覆盖学生2000《人物》

外国友人同群众对唱山歌。

中国新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巴畴乡党委书记韦德夫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变化的秘诀,也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