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锋:我国消费金融的风险处在哪个阶段?

2018年11月09日16:22    作者:戴志锋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科阿米尔)专栏作家 戴志锋、陆婕

  消费金融行业有明显的周期性,风险的起因往往是金融危机之后的刺激政策。从亚洲的几个案例来看,发展路径基本一致,97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放松消费金融的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参与机构增加,过度竞争,信用卡滥发,监管滞后,最后导致坏账率的爆发。

核心观点

  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1、 2017年年银行的个人短期消费类贷款的增速加快,今年以来趋于平稳,现有规模7.8万亿,在个贷中的占比为17.4%,总体可控。2、2017年信用卡发卡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落。信用卡额度增长及贷款余额增长较为平稳。近两年来,额度使用率基本维持在43%-44%左右。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逾期贷款余额增速近两年持续下降,逾期贷款占比也稳中有降,最新的比例为1.21%。3、公司12家公布2018年上半年经营情况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9家实现盈利,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仍处于发展初期,开业时间和业务进度存在较大差异。4、互联网消费金融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现金贷监管政策出台、P2P网络爆雷和银行信用收缩都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逾期率大幅上升;同时各家平台的批贷通过率都明显下降,规模增速回落。

  “”“”“”“”“”“”“”“”“”“”“”“”“”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均发生过信用卡风险的爆发,发展路径基本一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放松消费金融的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参与机构增加,过度竞争,信用卡滥发,监管滞后,最后导致坏账率的爆发。

  我国目前不具备不良贷款大面积爆发的条件:1、金融监管环境:金融处于监管周期,而非创新周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处于下降通道。2、信贷业务数据:未出现连续的发卡和贷款余额的高增速,且信贷余额增加的速度慢于发卡的速度,没有普遍的过度消费的情况。3、消费金融的渗透率: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的人均持卡量为0.46张,居民杠杆率水平也相对较低。

  目前存在的问题:共债率。无法掌握借款人全面的负债情况是消费金融业务层面面临的主要难题。改善措施包括:(1)加快征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开展借贷业务的公司进行牌照管理,再将其征信数据纳入统一的体系。(2)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对于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进行适度指导,对于催收行为进行明确的要求,对失信人建立惩罚机制。在大框架下为消费金融行业创造市场化的发展环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征信数据整合不及预期,居民杠杆率持续上升

前言

  过去几年消费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从无到有,使消费信贷渗透率大幅提升,扩大了金融服务的受众。商业银行加速零售业务转型,大力发展短期个人贷款及信用卡业务。在居民杠杆提升的趋势下,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质量受到关注。

  消费金融的分类:(1)按经营主体来分,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电商平台、P2P网络平台、小贷公司等。(2)按产品来分,主要包括短期消费贷、信用卡、购物分期、现金贷等。(3)从业务模式来分,线下主要是金额较大、贷款周期较长的消费贷款,线上以小额、短期借贷为主。

  消费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短期消费类贷款规模有限

  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落。截止2018年7月月,金额机构境内人民币个人贷款余额为44.76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在21%左右,2017年以来月同比增速持续缓慢回落。从结构来看,中长期消费贷款(以房产按揭贷款为主)占比最高,达到60.9%,其次是短期消费贷(信息17.4%。因此银行的个人短期消费类贷款的规模在7.8万亿。

  个人短期贷款增长提速。从整体来看,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持续高于短期贷款增速。从201630%;消费贷款占比持续提升,已接近80%。

信用卡:发卡量猛增,贷款余额增速平稳,质量稳定

  信用卡:发卡量猛增,贷款余额增速平稳,质量稳定

  2017年信用卡发卡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落。截止2018年6月,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达到6.38亿张,人均持卡数量为0.46张。2016年新增在用信用卡为3300万张,而2017年达到12300万张,发卡有明显提速。原因包括:(1)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加大了零售业务发展力度,信用卡业务成为重要抓手;(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在长尾市场积累了消费金融客户及征信数据,银行调整了信用卡业务的策略,扩大互联网渠道的获客,将大数据征信融入风控模型,对培养起来的优质消费信贷客户进行收割。2018年上半年发卡速度有所回落,新发卡5000万张,去年同期的发卡量为5500万张。

  信用卡额度增长及贷款余额增长较为平稳。截止2018年6月月,信用卡额度合计13.98万亿元,已使用额度为6.26万亿元,额度使用率为44.78%。2013年以来,信用卡总额度及贷款余额增速接近且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右;授信使用率从2013年初的37%增长到45%,近两年来,额度使用率基本维持在43%-44%左右。

  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定。截止2018年6月,逾期半年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56.67亿元,逾期贷款余额增速近两年持续下降,2018年前两季度的同比增速回落到20%以下。逾期贷款占比也稳中有降,最新的比例为1.21%。从季度环比数据来看,逾期余额的增速基本上与在用卡增速正相关,但2017年发卡提速,但逾期率不升反降,现金贷业务的爆发可能是重要原因,融资供给增加,也成为信用卡还款的资金来源。从2017年11月现金贷整治文件出台,信用卡逾期出现了明显提升,目前现金贷的影响已逐渐消除。

各类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分布

  各类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分布

  信用卡业务主要集中在股份行和国有行。从贷款余额占比来看,股份行信用卡贷款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国有行,农商行和城商行的信用卡业务占比较小。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占比位列前三。

  农商行、城商行的个人消费及经营贷占比高。从贷款余额占比来看,从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到农商行依次递增。主要原因在于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比例较高,其短期零售贷款中包含了小微金融业务。

  资产质量较稳定,业务增速灵活调整。从整体来看,2017年新增贷款中信用卡的占比明显提升,2018年上半年,股份行的新增贷款中信用卡占比回落明显。

  投资质量部分上市银行公布了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整体来看,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平均数在1.5%以下。不良率相对较高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近三年不良率持续改善。

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稳健经营致胜

  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稳健经营致胜

  业绩分化明显。目前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有22家,其中银行系有19占,占86%12家公布上半年经营情况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有9家实现盈利,招联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中。由于消费金融公司仍处于发展初期,开业时间和业务进度存在较大差异,利润率水平层次不齐。

  行业经历阵痛期。经历了2016年至2017中国人P2P网络平台和小贷公司退出消费金融市场之后,行业集中度提升,恶性竞争减少,稳健经营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望在长跑中胜出。

  场景优势凸显。无论是分期业务还是现金贷业务,从场景获取客户是消费金融的核心能力,一方面可有效获取目标客户,降低欺诈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信贷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定价,降低信用风险。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除了资金成本优势之外,银行股东可提供风控模型和网点客户资源支持,产业股东提供丰富的线上及线下消费场景,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运营能力及风控能力建设,消费金融业务的持续发展可期。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洗牌,剩者为王

  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最大。非持牌机构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电商平台、P2P网络平台等模式,服务对象侧重于次优人群,服务内容与金融机构形成互补。从整体来看,这部分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偏好较高,资产质量相对来说低于银行表内资产,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近一年以来,现金贷监管政策出台、P2P网络爆雷和银行信用收缩都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短期内逾期率大幅上升;相比前两年,今年各家平台的批贷通过率都明显下降,导致业务规模增速回落。从近期行业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逾期情况基本不再恶化,行业发展有望从低谷缓慢回升。

  行业变化趋势:(1)资金来源机构化。杠杆率和资本金要求约束平台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直接对接银行、信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机构化的资金来源也能降低消费金融业务的合规风险。(2)回归场景。纯粹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现金贷业务将会消失,从获客和风控的角度来看,回归场景是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相比银行的表内资产,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定价的灵活性上具备优势。

前车之鉴

  台湾:2005年卡债危机

  发展历程:台湾的消费金融业务从200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达到峰值,行业风险爆发,逾期率快速上升,根据“金管会”2006年2月的数据统计,52万人成为“《人物志》30万新台币。直到2010年信用卡发行才恢复正增长,2011年其他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开始回升,2016年信用卡贷款余额企稳。

  风险爆发。(1)流通卡数量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10月,达到4.57千万张,人均持卡数量超过2005年2月10日月成为一个分水岭,之后每个月信用卡的停卡数大于发卡数,并持续了26个月,直到2007年12月出现了一次发卡数大于停卡数,之后又是28个月的卡数负增长,2010年5月之后信用卡发行才真正恢复。(2)信息2005年10月达到最大值,信用卡贷款余额持续下降至今,从4671亿新台币下降到1000多亿新台币的规模;其他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从1万多亿新台币下降到6千多亿新台币,从2011年开始缓慢回升。(3)三个月以上的逾期率在2006年突破3%,银行核销了大量信用卡坏账,大部分信用卡发卡银行2016年核销的信用卡坏账金额超过了信用卡收入的30%。银行经历从大幅盈利到大幅亏损,需要多年才能恢复元气。

  原因分析:(1)宏观环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2)银行业:企业外迁,对公业务难做;大量民营银行开业,行业竞争加剧。(3)业务层面:降低了信用卡办卡门槛,提升了信贷额度,降低了最低还款额。大肆宣传误导过度消费,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吸引中低收入、年轻人群办理信用卡并超前消费。

  解决措施:(1)成立债务协商机制平台,要求银行业者主动联络债务人进行协商,且协商期间停止催收。(2)银行双卡逾放比一旦超过2.5%,即勒令其停发新卡。(3)《信息学》(4)规定银行双卡及信用贷款最高额度为借款人月收入的22倍。(5)提高信用卡最低还款金额至10%。(6)实施差别利率。(7)禁止银行委外催收及不当催收行为。(8)成立“阳光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可将中低收入户的双卡债权投资入股,进行处理。(9)工作(10)推广金融知识教育。(11)规范广告行销。

  韩国:2002-2004年信用卡危机

  信用卡危机爆发的原因:(1)世界运动会(2)征信体系不完善。当时韩国尚未建立起完整、及时、共享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导致发卡机构在借款人风险评估上出现漏洞,共债率攀升,风险加剧。

  改善措施:(1)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监管,引导信用卡公司稳健经营,对办卡门槛要求、贷款额度设置、费率设置、逾期债务解决措施、催收及不良资产处置制定标准。(2)完善社会征信基础设施。对于拥有多家金融机构账户的个人,要求通过银行联合会及征信机构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共享内容包括其持有的银行卡信息、收入情况及欠款记录等。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进行评分和分级,除了金融机构,还接入了通讯公司、电力公司、医疗保险等系统数据。

  发展进入成熟期:2005年信用卡风险出清之后,信用卡交易又恢复了持续增长。在2011年,信用卡发卡量出现了明显增加,但这一次并未出现不良率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不良率虽然有所上升,但幅度有限,并且很快下降。监管部门已经积累了经验,推出的政策更加及时和细化。

日本:消费金融的兴衰史

  日本:消费金融的兴衰史

  发展历程。日本的消费金融发展一开始就与商业流通行业紧密结合,目标客群具有真实的消费需求,金融服务与商品销售相辅相成,在风控模式上具备优势。监管逐步放开之后,消费金融公司逐渐向次级人群贷款,导致不良率上升,暴力催收问题严重。最后强监管使行业洗牌大量消费金融公司退出市场。

  会员制的征信体系。政府不直接参与征信系统的建设,而是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对征信机构的监管要求、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化地推进征信行业发展。日本的个人信用信息机构大体可划分为银行体系、消费信贷系统和销售信用体系,分别对应银行业协会、信贷业协会和信用产业协会,这些协会会员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公司以及零售商店等。各行业协会成为信用信息中心建设的主体,并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交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

  强监管带来行业洗牌,大量消费金融公司停业破产。(1)利率限制。利率上限从29.2%下降到20%,其中利息包括手续费、礼金等除本金外所有费用。贷款额10万日元以下年利率上限为20%,100万日元以下年利率上限为18%,超过100万日元的年利率上限是15%。(2)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否则新的借款将被禁止。(3)允许借款人向消费金融公司索要此前贷款中利息超过20%部分。正是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消费金融公司破产。

结论: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

  结论: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

  过往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爆发的原因分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亚洲的几个案例来看,发展路径基本一致,97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政策刺激消费,放松消费金融的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参与机构增加,过度竞争,信用卡滥发,监管滞后,最后导致坏账率的爆发。

  宽松的货币环境:金融危机过后,政府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创造宽货币的外部环境,金融机构的借贷资金充裕。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通过居民加杠杆刺激消费。

  激进的刺激政策:信息产业协会设定给予自主权。

  行业的恶性竞争:对公业务增加乏力,各家银行都把业务重点放在零售业务,信用卡成为重点布局方向。为了争夺客户,各家银行推出各种吸引办卡的广告和促销活动,此外降低了办卡门槛,对客户资质和还款能力没有审核,只要有身份证或者有其他银行信用卡就可以办卡。贷款额度也往往超过了持卡人的还款能力。

  不具备不良贷款大面积爆发的条件

  金融监管环境:金融处于监管周期,而非创新周期。去杠杆、打破刚兑的大方向比较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处于下降通道。虽然消费金融受到政策鼓励,但并未出台过激的政策。

  信贷业务数据:未出现连续的发卡和贷款余额的高增速,且信贷余额增加的速度慢于发卡的速度,没有普遍的过度消费的情况,不良率上升主要由现金贷监管导致,目前影响已逐渐消除,不良率水平较低。

  消费金融的渗透率:信用卡危机爆发的国家或地区,人均信用卡持卡数量往往超过两张,借贷过度的持卡人占比高。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的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为0.46张,居民杠杆率水平也相对较低。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目前存在的问题:共债率。无法掌握借款人全面的负债情况是消费金融业务层面面临的主要难题。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被纳入央行征信,而大量的P2P网络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借贷数据无法直接获得,因此相关机构只能间接推测借款人的共债情况。一方面这增加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征信成本,需要接入多家征信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定价模型的准确性,无法对个体进行差异化的定价。

  改善措施:(1)加快征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开展借贷业务的公司进行牌照管理,再将其征信数据纳入统一的体系。目前共债率的判断主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包括调用第三方数据或者通过通话记录进行推测,而第三方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可行度低,借贷机构往往需要调用多个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导致征信成本提升,而效果依然无法保证。(2)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对于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进行适度指导,对于催收行为进行明确的要求,对失信人建立惩罚机制。在大框架下为消费金融行业创造市场化的发展环境。

风险提示

“信息不一致”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金融组组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

文件: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袖”、“阅”、“更多”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科沃勒”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戴志锋 消费金融 消金 互金
分享到:
保存|打印|关闭
福布斯》称吴亦凡将中国音乐带到西方 遭网友怒怼 董登新说50岁退休是巨大浪费,那大妈们该去做什么? 马云:未来30年 人们一天可能只需要工作3-4个小时 星球商评:罗永浩现场直播了他的人生崩塌 贾跃亭拒绝查账 恒大正式起诉:8亿美元咋花光的 方星海放话科创板和注册制一定要搞成 现场一片掌声 海通荀玉根:A类股美股冰火两重天 原因几何? 向松祚:就算汇率破7也无妨 贬值对于我们利大于弊 FF公司现金饥荒仍在持续 员工吐槽厕纸已遭停供两周” 西凤年份酒塑化剂超标近3倍 每瓶原价800按308元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