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三十年援藏情,最美“格桑花”

字体:
2024-05-21 09:56:2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张萍

  5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刊登了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的报道,将一段延续30年的援藏故事再次带到大众视线前。30年前,因为援藏干部姜军的一封“信息,”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在内的4小姑娘30年后的今天,曾经受益于这所小学的学生也成了教育工作者,写来了当年那个孩子未尽的感谢,写出了高原人民从这份事业中收获的幸福和满意。

  两封信,隔了三十年,完成了善良与责任的闭环,种出了民族团结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格桑花”。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三十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把雪域高原当成第二故乡,他们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广阔”,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把事业的根基向高原的土壤中深扎,演绎了许多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高原上的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西藏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被形容为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而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在这种环境干事业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不要忘了,援藏干部有一股特有的信念叫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艰苦环境不仅没有让跨越山海而来的干部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苦熬也是缺氧,不如苦干实干来得实在痛快”。从踏过昆仑唐古拉,开劈石峡到拉萨”,到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从老西藏精神”到援藏精神,每个援藏人都有自己的传说”,都有一段与雪域高原割不断的情。

  30年间,在一批批援藏干部的接续努力下,西藏的医疗、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提升,西藏人民的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数据显示,浙江对口支援西藏那曲近30年来,累计投入援藏资金50多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10多个。浙江依托后方强大的资源优势,在西藏搞农业、兴产业、助教育,从“啊”“啊”“啊”“啊”送人”到育人,帮出了特色、帮出了成效。

  如果要问援藏援的是什么,两封跨越30年的高原来信告诉我们,援藏援的是资源、人员、理念,也是爱与希望。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也不会有30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会有改天换地的西藏发展、民族团结的辉煌事业。在雪域高原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西藏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援藏留下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援藏干部: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远道而来的人们在高原耕耘,高原也同样从未吝啬付出。战胜困难、挥洒青春、干事创业、成就幸福,意志的磨砺和灵魂的升华,情感的联结与心的拉近,援藏留下了有形的成果,也创造了无形的财富。

  各族人民相亲相爱,茶和盐巴永不分离”,援藏事业硕果累累,进藏援藏的故事总是动人心弦。30周年之际回望,那朵格桑花”分外妖娆,那条天路”何其壮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稿,路线图"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中国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1999-223 Zjol。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