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模范
家风家教话传承|乌云娜家庭:传家风 扬美德 树标杆 做时代的领路人
  • 发布时间:2024-05-15
  • 发布来源:内蒙古文明网
  • 星期四阅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乌云娜家庭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蒙古族家庭,父亲是当地出了名的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是人们心中的好阿布”,好女婿;母亲则是当地知名的文艺工作者,还是牧民心中的好额吉”、好儿媳,他们就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阿贵高勒嘎查的乌云娜、吉日木图一家。乌云娜曾荣获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传承人”称号、巴彦淖尔市劳动模范”称号;而丈夫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周围牧民致富增收。2022第三节“文明家庭”。

乌云娜前排左一)一家。

 勤劳致富勇敢拼搏

  一间破土房,40只羊,没有耕地,这是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结婚时的全部家当。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吓倒这勇敢勤劳的一家,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俩人一起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打井、开垦荒地、种养殖、加工奶食品等等。到如今,家里已经有700余头山羊、60余头牛以及100亩耕地,住着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夫妻俩经常对家中的孩子们说道:勤劳致富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无论做牧民还是干工作,只要肯拼搏,用心干,好日子最终是属于我们的。”

  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始终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感党恩,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团结带领身边的农牧民共走致富路,倾囊传授种养殖经验,提供资金支持,帮他们接羔、剪绒、防治农产品虫害等,鼓励身边的年轻人脚踏实地,辛勤劳作。嘎查年轻人阿拉木斯因扩大经营向其借两万元,夫妻俩高兴地说:年轻人努力致富,应该支持”,果断将钱借给他;托亚是嘎查贫困户,离婚后背负着20多万元的债务,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乌云娜夫妻得知后,直接将10只2岁母羊免费送给托亚养殖,帮助她走出困境。在夫妻二人的帮助下,嘎查的农牧民种养殖技能不断提高,有力带动了农牧民增产增收。

 言传身教家风传承

  结婚30余年,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尊老爱幼、相敬如宾,与双方家里的老人相处融洽。乌云娜、吉日木图的两个儿子没有抽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夫妻俩自己都坦言:两个儿子不抽烟、不喝酒,这是很难得的。”实际上,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就不抽烟不喝酒,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做儿女的自然有样学样,能做到严于律己。

  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要勤劳勇敢、认真学习,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为人正直善良。两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喂养牲畜。在这里20余万元,同时习得一身优秀的待人接物与赛马的本领,经常与父亲一起在各类赛马活动上驰骋。小儿子从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成为了乌拉特前旗的一名公务员,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前旗这片热土上,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与认可。两个孩子的妻子也深受好家风的感染,经常回来帮着村里人忙东忙西,成为了当地群众口中的人”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乌拉特民歌是当地流传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乌拉特民歌,在丈夫和婆婆的支持下,乌云娜走向了民歌传承之路。为了让大家对民歌感兴趣,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夫妻二人开着车挨家挨户做工作,教学民歌。在乌云娜的带动下,嘎查内的妇女们开始陆续投入到民歌传承队伍中来,参与传唱民歌的当地妇女达到了150余人。

  2013年,乌云娜成立了阿贵组”民歌组,2016年成立了“孟克莫尼”民歌组,举办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慰问演出、祭祀演出等各类志愿文艺演出5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歌组先后荣获了内蒙古中西部民歌大赛”银奖、20余次奖项。

  身体硬朗的婆婆、忠厚踏实的丈夫、古道热肠的妻子、品行优秀的儿子、精明能干的儿媳,一大家子在夫妻二人的影响下,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了周边人家的榜样。在乌云娜、吉日木图夫妻的身上,集中展现了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儿女在新时代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正气的精神,不断鼓舞激励着身边人。 
(责任编辑:张欣荣)

欢迎您访问巴彦淖尔文明网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邮编:015000 电话:0478-8761702 传真:0478-8655852
标准偏差:bynewmw@163.com 技术支持:包头敏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