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模范
好家风进万家】家风家教话传承|刘玲玲家庭:传承助人为乐好家风
  • 发布时间:2024-04-26
  • 发布来源:内蒙古文明网
  • 感谢阅读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良好家风、共同创建文明家庭,内蒙古文明网策划推出家风家教话传承”专题。今天,为大家讲述刘玲玲家庭的故事。

是的1963年出生,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胜乡新建村三社宣传员。多年来,她与丈夫杜宝生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携手走过半生华年。两人凭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对方矢志不渝的真情,战胜命运的一次次考验和一番番磨砺,终于迎来了生活的春天。2022年,刘玲玲家庭被评为第三届全区“文明家庭”。

刘玲玲前排左一)一家。

  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刘玲玲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中还有小自己五岁的弟弟需要照顾。家中无固定收入来源,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她放弃了学业,毅然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后经人介绍与丈夫杜宝生相识结婚,丈夫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年少时父母去世,自小无所依靠,以放牧为生。婚后夫妻二人上要赡养家中老人,下要养育一双儿女,还要替父母担起照顾小弟之责。夫妻二人一直积极乐观,相亲、相敬、相爱,多年来同甘共苦、辛勤耕耘,日子越过越好。从小家到大家她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团结和睦、积极进取、乐于助人、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二人30多年,他们几乎没有因为琐事红过脸,遇事都能尊重对方,相互理解和支持,生活上相濡以沫,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家庭和睦幸福的真谛。

  为了搞好安定团结,让村民远离赌博、酗酒,刘玲玲带着妇女们学起了广场舞,她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骑电动自行车到各村指导排练,细心编排舞蹈动作、给队员做思想工作。丈夫杜宝生每到排练时间,就干起了后勤保障工作,给队员们烧水、沏茶、做饭,义无反顾地支持着刘玲玲。这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引来邻里、同事、亲朋的羡慕和称赞。

  爱岗敬业,积极奉献

  作为一名村社宣传员,她不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积极组建村组小队志愿服务队,并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她的丈夫杜宝生、儿子杜江也都是志愿者。疫情期间,他们一家都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值守工作中,面对刺骨寒风,他们从不退缩,为守护村社百姓的生命安全默默付出着。就连6岁的小孙女都懂得感恩回报社会,主动为疫情防控捐款。刘玲玲常常觉得乐于助人是她的本分,殊不知他们一家的奉献精神正在感染着更多邻里乡亲。2021年,本村的一位村民查出宫颈癌晚期,她得知情况后,奔走在村社和相关部门,求助社会爱心人士,再次带头捐款一万元。丈夫也是通情达理,热心助人,村里谁家的牲畜难产,需要帮忙,他随叫随到。她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也是有目共睹的,还多次参加县小草志愿服务,巾帼志愿服务、无偿献血等活动。工作中的刘玲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邻里们有纠纷她第一个站出来主动协调,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引领乡村风尚。

  言传身教,乐于助人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小受父母的熏陶、教育,学会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2015年政府出资给村里修建水泥路,部分资金需要村民们集资,但是大部分村民经济条件一般,一下拿不出集资款。刘玲玲的儿子杜江说:我事业虽然刚起步,没什么积蓄,但是修路是关系乡亲们切身利益的大好事,我愿意捐助一万元。”逢年过节杜江还自费购买慰问品帮助贫困户、孤寡老人等。看到残疾人张利家的土院墙快要坍塌,他就自己购买了彩钢材料,免费给搭建了院墙。2021年,村里杨振林家的柴草垛突然失火,她的孙女第一时间发现并拨打了火警电话,祖孙三代人拿着救火工具跑到失火现场灭火,儿子不顾一切冲进火场,儿媳妇帮忙抱走没有着火的草捆,连同热心的村民们一起控制了火势的发展。

  刘玲玲夫妻二人在家庭中是好夫妻,好父母,在村里是好村民、好邻居、好帮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人的好评,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

责任编辑:赵中华)

欢迎您访问巴彦淖尔文明网 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巴彦淖尔市文明办 主办
邮编:015000 电话:0478-8761702 传真:0478-8655852
邮箱:bynewmw@163.com 技术支持:包头敏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