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医疗招聘>阅读资料>

2021吉林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心悸考点总结20条

2021-08-13 10:07:07|来源:吉林中公教育

在中医内科学考试中,每年都会有相关知识点的考察。今日笔者就为大家总结一些知识点,希望各位朋友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加以重视。

1心悸的定义: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病情轻者为惊悸,病情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三。元·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4.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怔忡惊恐》中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5清·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

6心悸诊断要点: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常由情志刺激、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8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9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10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11病理性质:虚实两端,可相互夹杂转化,阴虚多兼火盛、痰热;阳虚易兼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易夹气血瘀滞、痰浊。

12.辨证要点:虚者:辨别脏腑气、血、阴、阳何者亏虚。实者:分清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13治疗原则: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不论虚实,都应酌情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14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眠多梦易惊醒,厌恶声响,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15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无力,纳呆食少;舌苔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归脾汤。

16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更甚,或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17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气急,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见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18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过度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19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畅,心中刺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桃仁红花煎。

20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发,胸闷,烦躁失眠,或口干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代表方:黄连温胆汤。

结束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编1)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吉林白城中公教育

白城中公教育官方微信(baichengoffcn)

立即关注

热门招聘关注查看备考干货关注查看实时互动关注查看

  • 中公微博关注微博关注
  • 中公QQ群加入QQ群加入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8:30-17:30)

0436-3515993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转4